摘要:
[目的]控释氮肥施用模式影响小麦的灌浆和产量构成因素,利用Richards模型模拟陕西关中地区冬小麦灌浆进程并分析产量构成参数,探究控释氮肥掺混尿素的施肥方式和配施比例对冬小麦增产机理及灌浆特性的影响.[方法]以小麦品种‘小偃22’为供试作物,供试控释尿素的释放期为180天,于2017、2018年在陕西农林科技大学旱区灌溉站进行控释氮肥与尿素配合施用田间试验.共设置3个控释氮肥和普通尿素氮配施比例,依次为8∶2(N2)、7∶3(N3)和6∶4 (N4);2种施肥方式,即掺混肥料一次性基施(B,简称基施)和基施控释氮肥+拔节期追施普通尿素(T,简称追施);同时设不施氮肥(CK0)、单施普通尿素(基追比4∶6,CK1)和单施控释氮肥(一次性基施,CK2)3个对照.在分蘖期和返青期统计分蘖数;在成熟期统计穗数,测量穗长、穗粒数、千粒重.从冬小麦开花结束第5天开始,每隔5天取1次样,共取9次,计算千粒重.以花后时间t为自变量,以该时间测得的千粒重(W)为因变量,采用方程W=A/(1+Be-Kt)1/E,计算灌浆参数和生长势.[结果]施氮能显著提高籽粒千粒重和产量,追施氮可保证灌浆物质来源更加充分,追施氮比例增加,起始生长势增大.适量追氮能延长灌浆持续时间,最大延长11.83天,促使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日提前,最早提前3.791天;各处理在快增期均获得最大生长比率(Pw2),与基施处理相比,追施增加了快增期(Pw2)和缓增期(Pw3)的持续时间和生长比率,持续时间分别延长1.28~2.27天(T2)、4.46~7.49天(T3),生长比率分别增加4.69%~7.80%(PW2)和20.12%~37.25%(PW3).基施处理的单位面积分蘖数和有效穗数均高于追施处理,与追施处理相比平均分别增加204.1~264.0个/m2、29.0~97.1穗/m2.施肥方式和配施比例的交互作用对产量和单位面积有效穗率具有极显著影响,TN2和BN3产量最高,与CK1相比产量分别提高14.54%和13.09%,与CK2相比产量分别提高11.46%和10.85%;其中,TN2处理千粒重较高,为41.32 g,BN3处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较高,为546.5穗/m2.[结论]控释氮肥配施普通尿素的比例和施用方法能有效调控灌浆动态和产量构成.本试验条件下,以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7∶3混合后全部基施(BN3)和比例为8∶2时追施普通尿素(TN2)的效果最为理想.BN3主要通过增加最大灌浆速率和推迟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日期提高籽粒物质量,并通过单位面积分蘖数保证较高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以提高产量.TN2主要通过保证较高的有效穗率,在灌浆期通过延长灌浆持续时间和提高缓增期的生长比率提高籽粒物质量累积,并获得较高的千粒重以提高产量.在冬小麦生产过程中,优先推荐BN3处理的施氮模式,可在获得高产的同时节约劳动力和成本,但从千粒重角度考虑,TN2处理为较优施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