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传统的平面近场声全息将全息面置于射流内部.为了降低窗效应和卷绕误差对重建精度的不利影响,一般要求全息面尺寸为声源的2倍以上,而较大尺寸的传声器阵列放在射流内部会干扰射流的稳定.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将整个全息面置于射流外部的方法.根据经典的剪切层修正理论,首先分析声波由声源传播至全息面过程中路径和幅值的改变,继而推导出修正后的声场传播公式,最终建立起马赫数小于0.3的运动流体介质和剪切层共同作用下的平面近场声全息理论模型.数值仿真表明,改进后的平面近场声全息技术能够得到高分辨率的重建声场,对气动噪声源的定位精度较高,并且具备一定的抗干扰能力.
推荐文章
基于近场声全息的水下航行器噪声源定位方法
水下航行器
噪声源定位
近场声全息(NAH)
滤波
近场声全息理论与应用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近场声全息
数据外推
正则化方法
等效源方法
边界点方法
基于近场声全息技术的声对接装置
声全息
全息重构
声对接
匹配材料
统计最优平面近场声全息原理与声场分离技术
统计最优
平面近场声全息
波数矢量
声场分离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运动流体介质和剪切层共同作用下平面近场声全息技术改进
来源期刊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平面近场声全息 运动流体介质 剪切层 气动噪声源
年,卷(期) 2020,(5) 所属期刊栏目 信息与通信工程·物理学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2-59,73
页数 9页 分类号 TN535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1887/j.cn.202005008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蒋伟康 52 506 15.0 21.0
2 周鹤峰 1 0 0.0 0.0
3 赵云 1 0 0.0 0.0
4 田章福 1 0 0.0 0.0
5 曾新吾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7)
共引文献  (11)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0(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6(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平面近场声全息
运动流体介质
剪切层
气动噪声源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双月刊
1001-2486
43-1067/T
大16开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德雅路109号
42-98
195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593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3188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