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石墨相氮化碳(g-C3N4)是一种新型的有机半导体材料, 具有独特的层状结构、合适的能带位置、简单的制备方法以及出色的稳定性等特点, 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光催化产氢领域. 但是, 较高的光生载流子的复合率和受限的迁移率大大地限制了g-C3N4的光催化产氢性能. 目前, 大量的研究证实块状g-C3N4的液相剥离、表面改性、元素掺杂、与其他半导体复合构筑异质结以及负载助催化剂等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g-C3N4的光催化产氢性能. 但是单一的g-C3N4改性方法往往并不能获得最理想的光催化产氢性能, 因此, 本文采用低温磷化法制备了二价钴(Co(II))修饰的磷(P)掺杂的g-C3N4纳米片(Co(II)/PCN), 同时实现了掺杂P原子和负载空穴助催化剂Co(II), 该催化剂表现出出色的光催化产氢性能. 在光催化制氢过程中, 铂(Pt)纳米颗粒作为电子助催化剂成功的负载在Co(II)/PCN上. 光催化实验结果表明, 最佳的Pt/Co(II)/PCN复合材料光催化产氢速率达到774 μmol·g?1·h?1, 比纯相的g-C3N4纳米片(89.2 μmol·g?1·h?1)提升8.6倍. 同时优化的光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光催化稳定性, 并在402 nm处具有2.76%的量子产率. XRD, TEM, STEM-EDX和AFM结果证明, 成功制备了纳米片状形貌的g-C3N4及其复合材料, 催化剂中均匀的分布着Co和P元素. 通过XPS证明了P-N的存在以及Co(II)的存在, 并且Co(II)是 以一种无定型的CoOOH的形式吸附在g-C3N4表面. 光照后的TEM证明Pt颗粒成功的负载在Co(II)/PCN表面. UV-vis DRS表明, 由于P的掺杂以及Co(II)的修饰, Co(II)/PCN相比于g-C3N4纳米片在可见光区域光吸收有了明显的增强. 通过稳态和瞬态光致发光光谱分析, 同时结合电化学分析表征(i-t、EIS)以及电子顺磁共振技术分析, 证实了Co(II)/PCN高效光催化性能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更高效的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 本文对Pt/Co(II)/PCN可能的光催化增强机理提出了设想. P的掺杂可以优化g-C3N4的电子结构, 提高其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 而以Pt作为电子助催化剂, 可以有效地捕获P掺杂的g-C3N4导带中的光生电子, 进而发生水还原产氢反应; 以Co(II)作为空穴助催化剂, 可以捕获价带中的光生空穴, 进而发生三乙醇胺氧化反应. 通过采用不同功能的助催化剂, 实现P掺杂g-C3N4光生电子空穴的定向分流, 促进了P掺杂g-C3N4的光生载流子的分离, 从而提高催化剂的光催化产氢性能. 本文可以为设计具有空穴-电子双助催化剂的光催化产氢系统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推荐文章
BiOCl/g-C3N4异质结催化剂可见光催化还原CO2
催化剂
二氧化碳
还原
可见光
异质结
氯氧化铋
类石墨氮化碳
Pt纳米簇负载g-C3N4纳米片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光催化
铂纳米团簇
石墨相氮化碳
助催化剂
析氢
GO/Pt-L/g-C3N4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光催化性能
复合材料
g-C3N4
氧化石墨烯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Co(II)-空穴和Pt-电子助催化剂协同作用增强P掺杂g-C3N4光催化产氢性能
来源期刊 催化学报 学科
关键词 光催化产氢 空穴助催化剂 电子助催化剂 磷掺杂氮化碳
年,卷(期) 2020,(1) 所属期刊栏目 论文(光催化产氢)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2-81
页数 10页 分类号
字数 1696字 语种 中文
DOI S1872-2067(19)63430-3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光催化产氢
空穴助催化剂
电子助催化剂
磷掺杂氮化碳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催化学报
月刊
0253-9837
21-1195/O6
大16开
辽宁省大连市中山路457号(大连110信箱)
8-93
198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062
总下载数(次)
23
总被引数(次)
6504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