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探索研究p53与线粒体共定位的最佳免疫荧光条件,为检测蛋白质与线粒体共定位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低氧处理HeLa细胞,免疫印迹检测p53表达;分别使用甲醇固定HeLa细胞、甲醇:丙酮混合液(体积比1:1)固定HeLa细胞、4%多聚甲醛固定HeLa细胞,前二者不作通透处理,后者用0.1%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Triton-X 100)通透,同时染色p53和线粒体;用4%多聚甲醛固定HeLa细胞后,降低Triton-X 100浓度至0.05%、0.025%、0.01%和0.005%,同时染色p53和线粒体;用4%多聚甲醛固定HeLa细胞后,Triton-X 100浓度降至0.01%和0.005%,通透标记p53后再次使用0.1% Triton-X 100重新通透细胞器膜染色线粒体.结果 低氧后p53表达上调(P<0.01),可用于后续免疫荧光实验.使用甲醇和混合液固定组均可同时在细胞核及细胞质内观察到明显的p53信号,并可观测到其与线粒体的共定位,混合液组共定位更明显.多聚甲醛固定组用0.1%Triton-X 100通透后p53信号主要在细胞核内,未能观察到共定位;使用4%多聚甲醛固定后,降低Triton-X 100浓度至0.05%和0.025%在一定程度上削弱p53核内信号,增强共定位信号,但细胞核内信号仍强于细胞质,当降低至0.01%和0.005%,细胞质内检测到p53信号,细胞核内未检测到p53信号,提示此条件下核膜未被通透,但同样也未能通透线粒体膜,导致线粒体标记失败;二次通透完全规避p53核内信号,并成功标记线粒体,检测到p53与线粒体的共定位.结论 使用甲醇或混合液固定可观察到p53与线粒体共定位,其中混合液效果更佳;使用4%多聚甲醛固定结合2次通透可有效避免核内信号,检测到p53和线粒体的共定位.
推荐文章
瘢痕疙瘩p53基因检测试剂盒的临床实验
瘢痕疙瘩
p53基因
遗传易感性
试剂盒
间接免疫荧光方法快速检测番鸭呼肠孤病毒病
番鸭呼肠孤病毒病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快速检测
胃癌患者血浆中p53基因突变的检测
胃肿瘤
基因
p53
血浆
DNA突变分析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免疫荧光检测p53与线粒体共定位的实验方法探索
来源期刊 华西医学 学科
关键词 p53 线粒体 共定位 免疫荧光
年,卷(期) 2020,(8)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948-953
页数 6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7507/1002-0179.20190814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胜富 87 575 14.0 19.0
2 冯莉 11 47 3.0 6.0
3 龙丹 19 78 6.0 8.0
4 周彦妮 3 7 1.0 2.0
5 陈雪璐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6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p53
线粒体
共定位
免疫荧光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华西医学
月刊
1002-0179
51-1356/R
大16开
四川成都武侯区国学巷37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62-70
198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3053
总下载数(次)
22
总被引数(次)
5169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