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北缘发育的少量以浅变质基性杂岩为代表的非超高压变质岩片,为深入探讨造山带的大陆深俯冲作用及板块缝合线位置提供了重要的制约.1∶5万区域填图表明,浅变质基性杂岩分布于从家屯、胡家和海眼口等地,它们以石门-薛家庄韧性剪切带与超高压变质带分界.同位素测年结果指示,胡家斜长角闪岩时代为古元古代末(1790±27Ma、1853±15Ma),而从家屯斜长角闪岩时代为新元古代(797±11Ma、782±16Ma).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从家屯和胡家斜长角闪岩的SiO2 、TiO2、Fe2O3T和MgO含量分别为47.20%~52.60%、0.98%~ 3.30%、9.31%~16.78%和3.76% ~7.13%,为拉斑玄武岩成分.岩石的稀土总量介于45.8×10-6 ~289.0×10-6之间,LREE/HREE=1.29~ 11.6,(La/Yb)N =0.45~17.3,稀土配分曲线较平坦,无铕异常(δEu=0.75~ 1.37).微量元素相对富集Ba、Rb和Sr,亏损Zr、Hf、Th和Nb.从家屯斜长角闪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E型洋中脊玄武岩相似,而胡家斜长角闪岩则具有洋岛玄武岩特点.综合分析认为,从家屯和胡家斜长角闪岩分别与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具有构造亲缘性,在三叠纪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碰撞过程中,这些不同大地构造位置和性质的基性岩被刮削叠置于板块缝合线附近,构成了大陆板块俯冲的加积杂岩.同时认为,分布在超高压变质带与非超高压变质岩片之间的石门-薛家庄韧性剪切带为一条重要的板块缝合线.
推荐文章
浅变质岩在示踪大别-苏鲁造山带大陆板块俯冲与折返过程中的意义
加积楔
大陆板块
浅变质岩
高压变质岩
大别-苏鲁造山带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折返构造及折返机制
超高压变质带
折返构造
后折返伸展事件
"挤出"折返机制
北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前寒武纪基底研究新进展
花岗片麻岩
榴辉岩
氧同位素
铪同位素
北苏鲁超高压变质带
桐柏造山带古元古代变质基性岩的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古元古代
两幕变质
扬子陆块
桐柏造山带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北缘古-新元古代浅变质基性岩的构造属性及其意义
来源期刊 岩石学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浅变质基性杂岩 斜长角闪岩 拉斑玄武岩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 锆石U-Pb年龄 俯冲加积杂岩
年,卷(期) 2020,(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15-332
页数 18页 分类号 P588.145|P597.3
字数 1306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8654/1000-0569/2020.02.01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58)
共引文献  (357)
参考文献  (4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25)
二级引证文献  (0)
196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4(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7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3(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7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7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5(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86(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6)
1988(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89(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5)
199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1(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92(1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5)
1993(2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6)
1994(1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8)
1995(3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6)
1996(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1)
1997(3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1)
1998(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0)
1999(3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9)
2000(36)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33)
2001(28)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24)
2002(2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03(2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6)
2004(18)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5(2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06(2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07(11)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8(17)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9(1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10(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1(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12(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3(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4(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浅变质基性杂岩
斜长角闪岩
拉斑玄武岩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
锆石U-Pb年龄
俯冲加积杂岩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岩石学报
月刊
1000-0569
11-1922/P
大16开
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8-33
198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081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14959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