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构造岩记录地壳构造变形演化重要信息,其成因、分类与命名一直没有统一认识.本文对构造岩变形机制、控制因素和构造岩分类进行系统总结.认为构造岩形成受物质成分、变形机制、应变速率、流体、温度、压力等因素控制,是物质成分与物理化学条件、变形机制等众多变量的函数.变形机制包括破裂作用、碎裂流动、晶质塑性、物质扩散、重结晶作用和超塑性流动,不同变形机制出现在不同地壳构造层次中,形成不同的显微组构.依据成因机制、物质组成和组构等标志对构造岩分类与命名进行重新修订,将构造岩划分为碎裂岩系列和变质构造岩系列,前者发育在地壳浅构造层次上,以破裂作用和碎裂流动变形机制为主;后者发育在中深部构造层次上,以晶质塑性、重结晶作用、物质扩散作用和超塑性流动作用为主.碎裂岩系列划分碎裂岩、角砾岩、微角砾岩、超碎裂岩、断层泥和假玄武玻璃;变质构造岩系列划分为构造片岩、糜棱岩和构造片麻岩.依据岩石流变性质、变形机制和构造岩分布,地壳构造层次划分为:脆性域,变形机制以碎裂作用和碎裂流动为主,发育碎裂岩系列;脆-韧性转换域,以晶质塑性、物质扩散和重结晶作用为主,并伴随有碎裂作用,形成糜棱岩、千糜岩和构造片岩;低温韧性域,以晶质塑性、物质扩散和重结晶作为主,发育糜棱岩与构造片岩;高温韧性域,以超塑性蠕变和重结晶作用为主,形成构造片麻岩.
推荐文章
碳酸岩的判别、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
碳酸岩
判别特征
地幔交代
岩石成因
构造背景
蛇绿岩中的花岗质岩石成因类型与构造意义
花岗质岩石
成因类型
蛇绿岩
构造意义
福建—台湾地区地壳构造及其显示的动力学构造研究
福建—台湾地区
三维速度结构
构造性质
地震活动性
北亚造山区南部及其毗邻地区地壳构造分区与构造演化
北亚造山区
地壳构造分区
古板块
古陆缘
大华北古陆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地壳不同构造层次岩石变形机制及其构造岩类型
来源期刊 岩石学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构造岩 变形机制 流变 构造层次
年,卷(期) 2020,(8)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344-2356
页数 13页 分类号 P542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8654/1000-0569/2020.08.0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徐仲元 79 1017 20.0 27.0
2 刘正宏 107 1213 22.0 28.0
3 李刚 73 612 13.0 23.0
4 陈煜嵩 6 1 1.0 1.0
5 贾振杨 1 0 0.0 0.0
6 李文庆 12 92 5.0 9.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02)
共引文献  (70)
参考文献  (4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6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7(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
197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6)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2(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4(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6(7)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7(7)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8(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9(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1(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11)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4(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5(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6(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8(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9(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0(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2(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3(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4(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5(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6(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7(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8(2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3)
2009(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0(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6(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7(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8(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9(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构造岩
变形机制
流变
构造层次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岩石学报
月刊
1000-0569
11-1922/P
大16开
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8-33
198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081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14959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