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基于对克莱门茨“机体论”群落演替理论的批判,格里森提出了群落演替“个体论”.在其后的较长时间内,“个体论”并未受到重视.直到20世纪50年代,艾格勒提出“初始植物区系学说”才推动了这一范式理论的复兴.随后,格莱姆提出“适应对策学说”.不过,这一理论受到蒂尔曼的质疑,由此提出了“资源比率假说”.“资源比率假说”存在固有局限,休斯顿和史密斯对其批判,进一步提出“个体-本位模型”.这些演替理论被称为“新个体论”.作为格里森群落演替“个体论”的逻辑延续,“新个体论”更为开放和充实,也更为完善.
推荐文章
深圳湾福田红树林群落演替
红树林群落
演替
群落动态
臭柏群落在不同演替阶段某些群落特征的研究
群落特征
臭柏
毛乌素沙地
演替
南亚热带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结构多样性与碳储量的变化
鼎湖山
多样性
碳储量
重要值
种群变化
植物群落的演替理论
演替
植物群落
演替机制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群落演替“个体论”的发展历程及启发
来源期刊 自然辩证法研究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格里森 群落演替 个体论 新个体论 范式
年,卷(期) 2020,(2) 所属期刊栏目 科技与社会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6-72
页数 7页 分类号 N031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肖显静 1 0 0.0 0.0
2 王雯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28)
参考文献  (1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1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2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3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47(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5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格里森
群落演替
个体论
新个体论
范式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自然辩证法研究
月刊
1000-8934
11-1649/B
大16开
北京西城区三里河路54号
6-108
198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942
总下载数(次)
15
总被引数(次)
5113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