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随着化石燃料大量使用带来的温室效应、能源匮乏以及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寻找清洁高效的可再生能源用做传统化石燃料的替代品,已经成为当今的研究重点.太阳能驱动的水分解制备氢气和CO2还原为CO,不仅可以降低大气中CO2的浓度,而且提供了理想的能源气体H2和有经济价值的化学物质,实现了太阳能的转换/储存.整个水分解反应包含两个半反应,即质子还原和水的氧化.其中水的氧化反应是一个涉及四个电子和四个质子转移的复杂过程,需要很高的活化能,被认为是全分解水反应的瓶颈步骤.此外,CO2还原也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半反应,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燃料/原料的重要途径.因此,寻找一种同时具有高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的水氧化和CO2还原双功能光催化剂至关重要.本文以双氰胺和葡萄糖为原料,通过简单的水热法脱水聚合得到碳点(CDs),再与Co(NO3)2·6H2O形成均匀溶液烘干后,通过改变不同煅烧温度(200,300,400和600oC),构筑了一系列CoOx耦合碳点的海绵状多孔结构的双功能光催化剂CDs@CoOx,并首次应用于光催化水氧化和CO2还原.我们发现,CDs可以作为模板来调节复合物的结晶度,当在300oC煅烧时得到的是无定形催化剂CDs@CoOx-300,相比未掺杂的Co3O4,CDs的引入在促进光催化水氧化和CO2还原活性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当与碳点耦合时,CDs@CoOx-300复合物不仅暴露了更多的活性位点,而且促进了电荷分离.最终,CoOx和CDs之间的协同作用促进了水氧化和CO2还原.当以[Ru(bpy)3]Cl2为光敏剂,Na2S2O8为牺牲电子受体,在pH为9.0的硼酸缓冲液中,CDs@CoOx-300为光催化剂,最大O2收率为40.4%,在460 nm处具有58.6%的表观量子效率.同时将该催化剂CDs@CoOx-300用于以[Ru(bpy)3]Cl2-TEOA的体系中进行光催化还原CO2时,CO的生成速率为8.1μmol h–1,且CO选择性高达89.3%,展现出了优异的催化性能.此外,在水氧化和CO2还原循环测试中,发现5次反应后,催化活性无明显降低,说明该双功能催化剂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本文为未来合理构建高效、稳定的碳掺杂的钴基双功能光催化剂提供了重要的启发和研究思路.
推荐文章
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的研究
二氧化碳
纳米二氧化钛
光催化还原
量子尺寸效应
钯锡改性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的研究
光催化还原
纳米二氧化钛
钯改性
甲醇
复合半导体
Pd-SnO2/TiO2
二氧化碳化学:二氧化碳的催化转化反应
绿色化学
二氧化碳
环境友好介质
离子液体
精细化工中间体
碳酸酯
噁唑啉酮
喹唑啉二酮
Cu-In-S纳米线促进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制备一氧化碳
Cu-In-S
二氧化碳还原
一氧化碳
电催化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无定形CoOx耦合碳点构筑海绵状多孔结构的双功能光催化剂用于提高水氧化和二氧化碳还原性能
来源期刊 催化学报 学科
关键词 碳点掺杂CoOx 双功能光催化剂 水氧化 CO2还原 协同效应
年,卷(期) 2020,(12) 所属期刊栏目 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826-1836,后插8-后插14
页数 1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016/S1872-2067(20)63646-4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碳点掺杂CoOx
双功能光催化剂
水氧化
CO2还原
协同效应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催化学报
月刊
0253-9837
21-1195/O6
大16开
辽宁省大连市中山路457号(大连110信箱)
8-93
198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062
总下载数(次)
23
总被引数(次)
6504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