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新医学       
摘要:
目的 评价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与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刺激淋巴细胞分泌相关细胞因子IL-6的差异.方法 培养2种类型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革兰染色后观察细菌形态,用质谱分析鉴定菌型,将所获的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与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分别与淋巴细胞共培养,分别设为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淋巴细胞组与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淋巴细胞组,再设加入磷酸盐缓冲液(PBS)组为对照组,即PBS+淋巴细胞组.采用流式法分析观察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于6、24、48 h细胞因子分泌情况.结果 培养所得的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与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细菌形态完好;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淋巴细胞组及PBS+淋巴细胞组的上清液中几乎检测不到IL-6,而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淋巴细胞组可见大量IL-6分泌(P<0.05);相对于PBS+淋巴细胞组,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淋巴细胞组与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淋巴细胞组均可分泌TNF-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刺激了淋巴细胞分泌大量的炎性因子IL-6,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无此特点;基于IL-6具有促进该类细菌增殖的特性,这可能是临床上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难愈性的一个潜在机制.
推荐文章
黏液型与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Cif基因表达研究
铜绿假单胞菌
生物被膜
黏液型
CFTR抑制因子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
耐药性
生物膜
抗菌药物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42株耐药性分析
假单胞菌,铜绿
细菌
生物膜
抗菌药
药物耐受性
黏液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实验鉴定和病例回顾分析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
呼吸道感染
药敏分析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刺激淋巴细胞过度产生IL-6与难愈性感染的潜在联系
来源期刊 新医学 学科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白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难愈性感染
年,卷(期) 2020,(10)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41-746
页数 6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0253-9802.2020.10.003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1)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铜绿假单胞菌
白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难愈性感染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新医学
月刊
0253-9802
44-1211/R
大16开
1969-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9278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3595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