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乳腺癌患者使用蒽环类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校正QT间期(QTc)延长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1月在山西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乳腺科接受4个周期蒽环类药物治疗的279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治疗前心电图均为窦性心律且QTc<440 ms,收集治疗后心电图发现最常见的心电图异常为QTc的变化.将QTc≥440 ms判定为延长,其中78例QTc延长(QTc延长组),201例无QTc延长(QTc未延长组).对两组间的临床资料,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QTc延长的影响因素,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计算QTc延长发生率.根据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心脏毒性症状和心电图结果评估心脏毒性.结果 治疗后发生常见的心电图异常为78例(28.0%)QTc延长,22例(7.9%)ST-T改变,18例(6.5%)窦性心动过缓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QTc延长组和QTc未延长组间使用蒽环类药物治疗(表柔比星48与73例,吡柔比星10与33例,多柔比星4与12例,多柔比星脂质体16与83例),使用右雷佐生治疗(4与31例),伴有冠心病(4与2例)、超重/肥胖(42与80例)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5.54,P<0.01;x2=5.43,P=0.02;x2=4.56,P=0.03;x2=4.51,P=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使用不同种类的蒽环类药物(OR=1.42,95%CI: 1.37~1.48,P=0.02)和超重/肥胖(OR=1.23,95%CI: 1.16~1.30,P=0.04)与QTc延长发生率呈正相关.蒽环类药物中致QTc延长发生率多柔比星脂质体治疗者最低,为16.2%(16/99),表柔比星治疗者最高,为39.7%(48/121).预防使用右雷佐生治疗者QTc延长发生率降为11.4%(4/35).乳腺癌伴有冠心病或超重/肥胖导致QTc延长的发生率较高,分别为4/6和34.4%(42/122).治疗期间均未出现胸痛、心悸、气短等心脏毒性症状,心电图未记录到室性心动过速、室性纤维颤动等致命性心律失常.结论 蒽环类药物治疗乳腺癌虽然QTc延长的发生率较高,但近期未出现致命性心律失常等严重心脏毒性.乳腺癌患者合并冠心病或超重/肥胖更容易出现QTc延长.预防使用右雷佐生或选择蒽环类药物中的多柔比星脂质体可降低QTc延长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