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农村社会变革是区域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形成的城市理论是认识中国乡村振兴的重要理论源泉.以此为依据,文章阐明了中国现阶段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是有机统一的,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再统一、短期与长期利益的再调整.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传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执政理念,在特定历史阶段做出"社会主要矛盾业已改变"的重要判断,从而提出"乡村振兴"重大战略抉择.从未来走向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将进一步破除城乡壁垒,使城乡一体化、城镇发展差异化、城乡交流多元化、城乡互动双向化、城乡差异最小化以及城乡文明趋同化.
推荐文章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视角浅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数字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在乡村传播的路径研究
数字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乡村
媒体传播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
邓小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贡献
新时期侨务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时期
侨务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创新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从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看中国乡村振兴的走向
来源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学科 经济
关键词 马克思城市理论 乡村振兴 城乡关系 走向
年,卷(期) 2020,(12) 所属期刊栏目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17-125
页数 9页 分类号 F042.2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4-8425(s).2020.12.013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74)
共引文献  (62)
参考文献  (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7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7(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8(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2(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3(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5(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6(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7(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8(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19(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马克思城市理论
乡村振兴
城乡关系
走向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月刊
1674-8425
50-1205/T
重庆杨家坪重庆理工大学期刊社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065
总下载数(次)
12
总被引数(次)
21156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