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土壤进行机械旋耕,作物还田后的秸秆集中在地表,不能达到秸秆腐熟所需的温度、湿度条件,不能够很好地达到秸秆腐熟培肥地力的效果.且连年的旋耕,土壤耕作层不足20厘米,耕层浅,影响水分、养分储存,影响作物根系生长,制约作物高产. 秋季由于玉米秸秆量大,还田后的秸秆大都集中在地表,出现了一系列的生产问题:小麦播种后,地表集中的秸秆疏松透气,种子与土壤接触密实度低,小麦的出苗率降低;苗期由于还田秸秆疏松,影响了小麦根系水分、养分的吸收,麦苗黄瘦;连年的秸秆还田,杂草、病虫害有了繁衍的基础条件,草害、虫害逐年加重.
推荐文章
华北典型区域土壤耕作方式对土壤特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小麦玉米一年两熟
高产区
中低产区
耕作方式
土壤容重
产量构成
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磷素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沈阳地区
有效P
作物产量
作物产量潜力极限研究
作物
产量
潜力
极限
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
作物
产量
潜力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土壤深耕促进作物产量再上新台阶
来源期刊 农业知识 学科
关键词
年,卷(期) 2020,(15) 所属期刊栏目 大田作物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0-21
页数 2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农业知识
半月刊
0546-9597
37-1007/S
32开
山东省济南市闵子骞路21号
24-19
195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071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14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