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通过恒容积法测试烷基二碳酸酯(DC)和氧杂烷基二碳酸酯(DO)两个系列的二碳酸酯CO2吸收容量.结果显示在温度为30℃ ~50℃、二氧化碳吸收分压不超过3MPa条件下,二碳酸酯类吸收剂对CO2的吸收符合亨利定律,DO系列吸收容量高于DC系列,两个系列的二碳酸酯吸收容量均显著高于碳酸二甲酯及工业应用的碳酸丙烯酯.在二氧化碳吸收分压为3MPa,温度为30℃时,二甲基-1,5-亚戊基二碳酸酯(DC5)和三缩四乙二醇二碳酸甲酯酸酯(DO4)的吸收容量分别为1.48、2.7 mol·mol-1.对吸收剂中各基团吸收贡献的系统研究发现,链增长利于吸收剂CO2容量的提高,醚氧基、酯基比碳链的贡献大.随着温度升高,二碳酸酯的吸收容量降低幅度小于单碳酸酯,是一类具有工业应用潜力的CO2物理吸收剂.
推荐文章
由二氧化碳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
二氧化碳
碳酸二甲酯
直接合成
二氧化碳化学:二氧化碳的催化转化反应
绿色化学
二氧化碳
环境友好介质
离子液体
精细化工中间体
碳酸酯
噁唑啉酮
喹唑啉二酮
富二氧化碳废气生产液体二氧化碳节能探讨
废气
液体二氧化碳
生产技术
节能降耗
二氧化碳和甲醇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研究进展
二氧化碳
碳酸二甲酯
甲醇
合成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二碳酸酯的二氧化碳吸收性能研究
来源期刊 化学研究与应用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二氧化碳 碳酸酯 物理吸收剂 分子间作用力 溶解度
年,卷(期) 2020,(1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218-2223
页数 6页 分类号 TQ013.1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陈彤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 42 429 12.0 18.0
2 王公应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 211 2387 26.0 35.0
3 樊佑坤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16)
共引文献  (32)
参考文献  (2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7(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8(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9(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0(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1(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12(1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13(1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14(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15(1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16(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7(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8(7)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二氧化碳
碳酸酯
物理吸收剂
分子间作用力
溶解度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化学研究与应用
月刊
1004-1656
51-1378/O6
大16开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望江路29号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内
62-180
198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995
总下载数(次)
13
总被引数(次)
3963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