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热证用灸”的思想基础上溯《黄帝内经》.秦汉时期有灸法补泻理论;魏晋时期灸疗用于痈疽肿痛;隋唐时期“热证用灸”应用已从外科阳热痈肿疮疡拓展到内科急证、热证的治疗;宋金元时期“热证用灸”理论的愈加丰富,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明清医家对前人“热证用灸”的理论和应用做了全面继承和总结,同时出现了灸、熨法和药末相结合的神灯照法、太乙神针、雷火神针,提高了灸法用于疮疡肿毒的临床疗效;近现代出现了“热证贵灸”、灸感三相、腧穴热敏化灸、动力灸法、灯火灸、脐灸等理论和方法,有助于“热证用灸”的规范化研究.一方面,历史上还有不少医家持热证禁灸的观点.“热证用灸”的临床适应证和禁忌证尚缺乏系统、完善的研究总结,限制其理论的广泛传播和应用,故在临床诊疗和研究中,应该求同存异,探索和总结其临床适应证.另一方面,随着灸法的现代化研究不断深入,应用科学手段探究灸法疗效的客观化、规范化也越来越多,这也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热证用灸”的作用机理.
推荐文章
热证禁灸与热证可灸
热证可灸
热证禁灸
灸法机制
灸治热证
热证
文献
现代研究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热证用灸”的历史源流
来源期刊 中医学报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热证用灸” “热证贵灸” 热证可灸 热证禁灸 《黄帝内经》
年,卷(期) 2020,(1)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1-14
页数 4页 分类号 R245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6368/j.issn.1674-8999.2020.01.00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魏军平 133 646 13.0 20.0
2 李俊 5 3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6)
共引文献  (39)
参考文献  (1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9)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9(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0(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2(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3(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热证用灸”
“热证贵灸”
热证可灸
热证禁灸
《黄帝内经》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医学报
月刊
1674-8999
41-1411/R
大16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号
36-153
198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0109
总下载数(次)
31
总被引数(次)
6431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