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研究3D打印可控式张力带技术对皮肤缺损动物模型中创面愈合和皮肤再生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取6月龄、体质量2~3kg的新西兰大白兔构建皮肤缺损动物模型,以不植入3D打印可控式张力带装置为对照组,植入3D打印可控式张力带装置为实验组,分别是无张力带组、常规张力带组和快速张力带组.各组于植入手术后3、7和14天检测大白兔体温和体重变化,同时采集术后14天时大白兔的皮肤组织,分析创面收缩率,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皮肤组织的病理学变化,通过细胞角蛋白(pan-cytokeratin)、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表皮生长和血管形成的过程.结果 在植入3D打印可控式张力带装置后,对照组和实验组体温和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创面愈合观察和收缩率结果 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无张力带组无显著变化,常规张力带组和快速张力带组创面干燥,结痂和愈合速度快,创面收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常规张力带组创面收缩率最高.HE染色显示,对照组和实验组全层皮肤未见明显的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无张力带组无显著变化,常规张力带组和快速张力带组增加了全层皮肤表皮厚度,上调了CD31和VEGF的表达,其中常规张力带组最为显著(P<0.05).结论 在皮肤缺损动物模型中,3D打印可控式张力带技术可通过控制张力大小促进创面愈合和皮肤再生,其中常规张力带组作用最显著,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刺激表皮生长和上调全层皮肤组织的CD31和VEGF的表达加速新血管的形成来促进皮肤再生.
推荐文章
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静脉血管模型的研究
3D打印
三维设计
血管模型
3D打印混凝土技术的初探
3D打印建筑
3D打印机
3D打印混凝土
3D打印实例
3D打印技术应用及其发展
3D打印技术
应用
发展
3D打印技术研究现状和关键技术
3D打印
增材制造
金属材料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3D打印可控式张力带技术通过刺激表皮生长和新血管形成来促进皮肤再生
来源期刊 医学研究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3D打印 可控式张力带 皮肤缺损 皮肤再生
年,卷(期) 2020,(8)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6-82
页数 7页 分类号 R628|R648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1969/j.issn.1673-548X.2020.08.018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2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7)
  • 参考文献(7)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3D打印
可控式张力带
皮肤缺损
皮肤再生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医学研究杂志
月刊
1673-548X
11-5453/R
大16开
北京市朝阳区雅宝路3号
2-590
197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1869
总下载数(次)
11
总被引数(次)
4356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