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于育龄期妇女光暴露皮肤部位的对称性色素沉着性疾病.其病因及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已知相关因素有遗传易感性、紫外线照射及性激素等,成纤维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及其分泌因子参与黄褐斑的发生过程,近年来其发病机制在基因水平也有一定研究.随着对黄褐斑的逐步认识,其诊断工具也有所发展,除传统的非侵入性成像工具Wood's灯外,皮肤镜、共聚焦显微镜及多光子显微镜也逐渐用于黄褐斑.由于黄褐斑的难治性及复发性,黄褐斑的有效治疗始终是一项重大挑战.尽管黄褐斑临床治疗方案繁多,但目前仍以药物治疗为主.更多作用于抑制黑色素合成、减少血管生成、抗炎症及抗氧化等各种途径的新型药物将为未来黄褐斑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推荐文章
黄褐斑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现状
黄褐斑
病因
发病机制
黄褐斑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黄褐斑
色素性皮肤病
内分泌失调
紫外线因素
局部微生态失衡因素
氧化与抗氧化失衡因素
黄褐斑与血液流变学
遗传
中医观点
黄褐斑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黄褐斑
光损伤
激素水平变化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黄褐斑发病机制及诊疗研究进展
来源期刊 中国美容医学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黄褐斑 发病机制 治疗 新药 色素沉着
年,卷(期) 2020,(3) 所属期刊栏目 综述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62-166
页数 5页 分类号 R758.4+2
字数 5218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彭鹰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研究所临床药理及化妆品检测中心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6)
共引文献  (2)
参考文献  (3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4(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5(8)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6(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7(5)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8(10)
  • 参考文献(10)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黄褐斑
发病机制
治疗
新药
色素沉着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美容医学
月刊
1008-6455
61-1347/R
大16开
西安市新科路1号东兴科技大厦12层(西安市188号信箱)
52-27
199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2754
总下载数(次)
15
总被引数(次)
7914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