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在濡脉的脉象特征上,西晋的《脉经》明确定义濡脉脉象特征为“浮软而细”.自此之后,各代医家大多继承《脉经》观点,认为濡脉为浮、细、软三者兼具的脉象,并沿用至今.明清时期,少数文献中还出现了濡脉的沉、细、大等不同观点,但在理论与临床实践上对后世均影响较小.现代文献中,存在濡脉与其他脉象组合为相兼脉的现象,忽略了濡脉本身浮、细、软的脉象特征.在濡脉的临床意义上,在宋代以前,以主诸虚证为主,亦可见于平人.宋代医家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首次提出濡脉除主诸虚证外还可主湿证,这一新观点多被后人沿用.现代中医流行病学在调查中发现,濡脉的临床意义仍以主诸虚证与湿为主,且与脾联系密切.
推荐文章
论代脉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代脉
脉象特征
临床意义
滑脉脉象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滑脉
脉象特征
临床意义
研究进展
基于瞬时波强技术构建濡脉脉象图特征分析
瞬时波强技术
濡脉
平和脉
脉象图
惊恐伤肾的中医脉象信息临床观察研究
肾气不足
情志疾病
脉象
脉诊仪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濡脉的脉象特征与临床意义
来源期刊 中医学报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濡脉 脉象特征 虚证 湿证 《脉经》
年,卷(期) 2020,(4)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30-733
页数 4页 分类号 R241.1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6368/j.issn.1674-8999.2020.04.16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雪 12 167 6.0 12.0
2 赵燕 70 993 19.0 29.0
3 扈新刚 13 231 8.0 13.0
4 杨丽 10 46 3.0 6.0
5 李青 13 202 6.0 1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2)
共引文献  (81)
参考文献  (1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8(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0(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2(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5(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6(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濡脉
脉象特征
虚证
湿证
《脉经》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医学报
月刊
1674-8999
41-1411/R
大16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号
36-153
198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0109
总下载数(次)
31
总被引数(次)
6431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