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诞生至今已逾60年头,半个多世纪以来,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的诞生笔者狭隘概括为"半路出家",它是技术发展到相对成熟之后才逐渐成型的艺术样式。以中国内地的广播电视文艺节目为例,真正意义上可以称之为完整的电视文艺节目当属198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和1990年开播的《综艺大观》。随后的三十年里,电视文艺节目历经了改制、重组、创新、繁荣,三十余年的大浪淘沙,步入千禧年之后,电视荧屏文艺节目呈现出"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架势,并愈演愈烈,其中"综N代"[1]成为各大卫视主打栏目之一。例如,浙江卫视的《奔跑吧》七季、湖南卫视《向往的生活》三季、东方卫视《极限挑战》五季等,各大网络客户端自制网综至少2季+。"互联网+""直播+"的流行趋势正在占据着当前广播电视网络流量中心位置,大众传播的正面效应得以显现。但是,综艺感并不是一档节目长久的保鲜剂,众多文艺节目的优胜劣汰已经给了大众答案,一档节目的长久发展必须要以文化为内核,以综艺加以包装,才能历久而弥新。无独有偶,2018年,一股"文化综艺风"乘时代之舟悄然上岸,以央视为首,《朗读者》、《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陆续推出,地方卫视与网络门户又各自打造了各类"慢综艺"。2019年,恰逢建国70周年盛世,央视《故事里的中国》顺势播出,至此,电视文艺节目的人文情怀与综艺效果糅合,在"互联网+"背景的发酵下,给国内外观众传递着中国声音,讲述着中国故事,制作着中国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