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原文服务方: 科技与创新       
摘要:
现阶段商业化石墨类碳负极材料由于储锂比容量较低,难以实现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硅由于具有高储锂比容量、合适的储锂电压平台、资源丰富等优势,被认为是锂离子电池的新型负极.然而,硅作为储锂材料时存在着导电性差以及巨大的体积膨胀效应,严重阻碍硅负极的应用.概述了硅材料的改性策略,并对硅基负极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
推荐文章
3D打印锂离子电池硅负极的改性及制备
硅基
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流变性
3D打印
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硅碳复合物
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界面反应的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
硅负极
Li-Si合金化
氧化硅
钝化膜
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黏结剂的研究新进展
锂离子电池
硅基负极
黏结剂
聚合物
制备
电化学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硅负极改性研究概述
来源期刊 科技与创新 学科
关键词 硅基负极 石墨负极 锂离子电池 材料
年,卷(期) 2020,(7) 所属期刊栏目 创新思维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7-78
页数 2页 分类号 TB34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5913/j.cnki.kjycx.2020.07.030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周忠仁 昆明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 22 8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80)
共引文献  (15)
参考文献  (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7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8(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9(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0(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3(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4(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5(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6(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7(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8(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10(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11(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2)
2012(1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13(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1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硅基负极
石墨负极
锂离子电池
材料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科技与创新
半月刊
2095-6835
14-1369/N
大16开
2014-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1653
总下载数(次)
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