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心电图(EKG)辅助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定位在恶性血液病中的应用.方法 从2015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恶性血液病行PICC置管患者中选取259例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在EKG辅助下进行PICC尖端定位,用PICC自带支撑导丝替代RA体表电极,利用生理盐水的导电性,以上腔静脉外心电图、上腔静脉入口始至进入右心房,每次送管或退管1cm,作为观察心电图变化的位点,获取心电图P波的渐进式变化,置管成功后立即行X线胸片定位;归类总结P波出现的各种形态,并通过X线胸片评价PICC尖端到达上腔静脉较佳位置(T5~8)的比率;统计P波出现不同变化时的导管置入长度;对体外测量PICC长度与最佳置入长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X胸片显示,PICC尖端到达上腔静脉较佳位置的比率为100%.P波形态共出现四种变化,P波变高,再变矮无双向10例,占3.86%;P波逐渐变高,有双向(先高后低或先低后高形),再逐渐变矮(典型)202例,占77.99%;P波逐渐变高,有双峰(M形),无双向,再逐渐变矮(非典型)4例,占1.54%;P波逐渐变高,有切迹,无双向,再逐渐变矮(非典型)4例,占1.54%;18例由于各种原因心电图显示干扰波,无法清晰判断,7例中途退出定位.当导管置入长度不同时,P波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体外测量PICC长度与最佳置入长度呈正相关(r=0.918,P<0.01).结论 EKG辅助PICC尖端定位在恶性血液病患者中,可通过P波的形态和振幅变化,判断PICC尖端是否进入上腔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