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背景:弥散张量成像作为一种基于MRI相对较新的方法,目前己成为神经影像学领域检查诊断的重要手段.目的:使用弥散张量成像数据预测3D打印胶原/丝素蛋白支架在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中的作用,并探讨运动功能与弥散张量成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制备普通胶原/丝素蛋白支架和3D打印胶原/丝素蛋白支架.取成年雌性SD大鼠40只(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仅切除T10椎板;模型组制作T10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普通支架组、3D打印支架组建立T10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后分别植入普通胶原/丝素蛋白支架和3D打印胶原/丝素蛋白支架.术后1,2,3,4,6,8周进行后肢BBB评分与斜板实验,术后8周进行后肢电生理检测,评估运动功能;术后8周进行腰椎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并分析弥散张量成像参数与大鼠运动功能的相关性.动物实验获得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色医学中心研究动物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伦理号:27653/58).结果 与结论:①自术后3周起,3D打印支架组的BBB评分高于模型组、普通支架组(P< 0.05或P< 0.01);自术后2周起,3D打印支架组的斜板实验角度高于模型组、普通支架组(P<0.05或P<0.01);②3D打印支架组的运动诱发电位振幅大于模型组、普通支架组(P< 0.05或P<0.01),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短于模型组、普通支架组(P< 0.05或P<0.01);③弥散张量成像显示,造模3组的神经纤维轨迹不规则,均缺乏神经纤维的连续性,但3D打印支架组的断端再生神经纤维束数量多于模型组、普通支架组(P< 0.01);3D打印支架组距离脊髓损伤正中心9,7.5,4.5,-3,-6,-7.5,-9 mm处的分数各向异性值均高于模型组、普通支架组(P< 0.05或P<0.01);④术后8周,BBB评分、斜坡角度、运动诱发电位振幅、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与从大鼠头到尾的弥散张量成像分数各向异性值之间存在正相关;⑤结果表明,弥散张量成像可被用作有效预测指标来评估实验和临床病例中脊髓损伤的神经系统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