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明人杨慎的"匪惟作诗也,其解诗亦然"提示我们,不仅作诗要从情开始,以情为本,解诗也应该始于情,本于情;情的模糊性和易变性给诗文本构建了巨大的活性阐释空间,中国诗学大量关于"以情为本"的理论阐述表明,对情的理解主要不是依赖理性的逻辑认知,而是建基于个体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体验的个人性和不可替代性决定了我们对情的审美直觉不可能完全重合,读者对情的理解必然伴随着个人生活经验的联想。清季学者卢文弨的著名文学解释学话语"诗无定形"和"诗无定解"正是基于读者之情与诗人之情的差异性而提出的。因此,将情置于文学解释学的论域,我们发现,"以情解诗"比"以意解诗"更能彰显中国诗学以"诗无达诂"为总纲的多元审美理解与阐释的取向。
推荐文章
管理的质的规定性再探讨
管理
管理实践
规定性
社会性
前瞻性
"气"的诗学阐释--中国诗学研究的视角转换及思考
元气
生命力
本真
整体人格
叶维廉语法诗学探微
语法
中西诗学
哲学根基
语言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论中国诗学的情本位对审美理解与阐释的规定性
来源期刊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学科 文学
关键词 中国诗学 以情为本 人生感悟 诗无达诂 解诗 杨慎 逻辑认知 个人性
年,卷(期) 2020,(6)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15-215
页数 1页 分类号 I20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中国诗学
以情为本
人生感悟
诗无达诂
解诗
杨慎
逻辑认知
个人性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双月刊
1000-4246
31-1889/C
上海桂林路100号
4-387
出版文献量(篇)
4766
总下载数(次)
37
总被引数(次)
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