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生态学报       
摘要:
深层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对陆地生态系统养分和能量循环转化过程不可或缺,研究青藏高原典型暗针叶林带土壤微生物群落在土壤垂直剖面的变化特征,对深入认识高寒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特征及全球变化影响预测具有重要意义。运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分子生态网络分析,研究藏东南色季拉山暗针叶林带表层(0-20 cm)和底层土壤(40-60 cm)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分子生态网络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深度增加,真菌和细菌的丰富度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主坐标分析(PCoA)显示土壤深度显著影响真菌和细菌的群落结构(P < 0.01)。不同微生物种群对土壤深度的响应有显著差异,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银耳纲(Tremellomyce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随剖面加深而显著降低,而古菌根菌纲(Archaeorhizomycetes)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则显著增加。分子生态网络分析发现,真菌网络以负相关连接为主(占总连接数65%-98%),而细菌网络以正相关连接为主(69%-75%),真菌和细菌网络中正相关连接的比例均随剖面加深而增加。底层土壤真菌和细菌网络的平均连接度和平均聚类系数均高于表层土壤,说明微生物网络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变得更复杂。真菌网络的平均路径距离和模块性在底层土壤均大于表层土壤,意味着真菌网络应对环境变化的稳定性随剖面加深而增加,而细菌网络则正相反,在表层土壤的稳定性更强。真菌网络中连接节点的个数随剖面加深而增加,锤舌菌纲(Leotiomycetes)是连接网络模块的关键菌种;在细菌网络中模块枢纽和连接节点则随剖面加深而降低,并且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等关键种群在分子生态网络中的功能在表层和底层土壤有明显差异。综上所述,藏东南色季拉山暗针叶林带深层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特征与表层土壤有显著差别,揭示影响深层土壤微生物网络构建和稳定的关键种群,对深入理解和预测青藏高原森林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有重要意义。
推荐文章
中国东北黑土土壤剖面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特征
黑土
剖面
微生物群落
碳源代谢特征
藏东南林芝地区典型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土壤细菌群落
土壤真菌群落
高通量测序
土地利用方式
农田
青藏高原
镜泊湖岩溶台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土壤微生物
多样性
植被类型
岩溶台地
人工针阔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特征
针阔混交林
土壤微生物群落
红松
胡桃楸
水曲柳
BiologMT技术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藏东南典型暗针叶林不同土壤剖面微生物群落特征
来源期刊 生态学报 学科
关键词 深层土壤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群落组成 分子生态网络 青藏高原
年,卷(期) 2021,(1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864-4875
页数 11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5846/stxb202004291047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2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深层土壤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群落组成
分子生态网络
青藏高原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生态学报
半月刊
1000-0933
11-2031/Q
16开
1981-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4991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51689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