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作物学报       
摘要:
利用化学诱变剂EMS处理籼型水稻恢复系“缙恢10号”, 从其后代中筛选到1个遗传稳定的类病斑突变体spl34。该突变体于分蘖后期在下部叶片的叶鞘上开始出现褐色的类病斑, 随后沿着中脉扩散至整个叶片, 成熟期扩散至整个植株。相比于野生型, 该突变体的株高显著变矮, 穗长显著变短, 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极显著降低。遮光试验和组织化学分析表明, 突变体类病斑的形成受光诱导, 在类病斑形成部位发生大量过氧化氢沉积和细胞程序性死亡。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 在紫外光照射下突变体产生的荧光较野生型弱。与野生型相比, 突变体spl34的H2O2和O2含量较高, 而CAT、POD和T-SOD等保护酶的活性显著降低; 稻瘟病抗性无明显差异或略显降低。遗传分析表明, 突变体spl34的表型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基因定位结果表明, 该基因定位于第4染色体的LR49和LR52两个分子标记之间, 物理距离为200 kb。测序分析发现该区间内的候选基因LOC_Os04g56480的第3449位碱基发生突变(G3449T), 导致色氨酸替换为半胱氨酸。qRT-PCR结果表明该基因在突变体内表达量降低, 而部分病程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则升高。
推荐文章
水稻斑点叶突变体Spl34的表型鉴定及理化指标分析
水稻
斑点叶突变体
表型
生理生化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spl31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水稻(Oryza sativa L.)
类病斑突变
程序性细胞死亡
基因定位
水稻类病斑早衰突变体lmps1的表型鉴定与基因定位
水稻(Oryza sativa L.)
类病斑早衰突变体 (lmps1)
表型鉴定
基因定位
水稻斑点叶突变体spl21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水稻
斑点叶突变体
过氧化氢
光合色素
基因定位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spl34的鉴定与基因精细定位
来源期刊 作物学报 学科
关键词 水稻 类病斑突变体 spl34 基因 精细定位
年,卷(期) 2018,(3) 所属期刊栏目 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32-342
页数 10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724/SP.J.1006.2018.00332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2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水稻
类病斑突变体
spl34
基因
精细定位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作物学报
月刊
0496-3490
11-1809/S
大16开
1950-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614
总下载数(次)
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