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赎罪》中的主人公布莱奥妮和罗比通过自我审视,意识到自己犯下的罪行,从而让自己背负沉重的罪感.在这种罪感的驱使下,布莱奥妮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忏悔,如不完全忏悔、创伤型忏悔、多视角叙述以及叙述者的评价性评论等,从而净化了自己的灵魂.她通过忏悔,与读者建立了亲密联系,获得了作家追求的透明性并实现了对人性的完美追求,从而获得了救赎和解放,实现了个体灵魂的自我超越.从麦克尤恩的角度来说,忏悔与赎罪是他作为一名作家想要担当的一种责任,同时也是他介入社会,进而批判和改造社会的一种方式.
推荐文章
“忏悔书”中的贪官群像
忏悔
贪官
群像
原副市长
杭州市
许三多
原局长
司法局
本体论追求中的绝对意识
绝对意识
本体论
终极关怀
终极存在
终极解释
终极价值
论电视编辑的主体意识与受众意识
电视编辑
主体意识
受众意识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论《赎罪》的忏悔意识
来源期刊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学科
关键词 《赎罪》 忏悔意识 罪感 救赎 透明性
年,卷(期) 2021,(1) 所属期刊栏目 英国文学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6-87
页数 12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2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赎罪》
忏悔意识
罪感
救赎
透明性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半年刊
32开
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
200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062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166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