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在地形条件极其复杂的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方式转化和地形位置均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的重要因素,但是在该区域地形如何调控土地利用方式转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综合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方式转化[农田转化为林地(NW)、农田转化为草地(NG)、农田转化为果园(NO)]和地形位置条件(沟道、塬面、坡地)对土壤有机碳影响的研究论文,利用Meta分析技术,研究土地利用方式转化后土壤有机碳在不同地形位置条件下如何分布。研究结果显示:土地利用方式转化对土壤有机碳影响显著,基本呈现出NW 】NG 】NO的趋势,NW、NG和NO导致土壤有机碳的增加量在0~20 cm土层内依次为46.9%、26.5%和6.1%;在20~40 cm土层,NW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增加量为34.4%,NG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增加量为12.3%,NO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增加量为4.9%;NW、NG和NO在40~100 cm土层内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不显著。土地利用方式转化后,土层深度也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的一个重要因素,土壤有机碳的增加量呈现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且在0~20 cm、20~40 cm和40~60 cm土层内,土壤有机碳分别增加了33%、20.4%和19.7%。此外,土地利用方式转化后土壤有机碳的增加量基本呈现出沟道大于坡地大于塬面的趋势。在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的增加量在沟道位置条件下高达59.2%,在塬面位置条件下仅为17.1%,而在坡地位置条件下为29.1%;在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的增加量在沟道和坡地位置条件下依次为37.1%和24.0%;在40~10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的增加量仅在沟道位置条件下影响显著。因此,在黄土高原地区,除了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层深度以外,地形位置条件也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的一个重要因素。
推荐文章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黄土高原
碳密度
碳储量
空间格局
生态系统
黄土高原沟壑区梁坡地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
土壤学
黄土高原沟壑区
梁坡
土壤有机碳
土地利用方式
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估算及其分布规律分析
黄土高原
土壤有机碳
水土保持
全球变化
黄土高原羊圈沟小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的土壤有机碳效应
土地利用变化
土壤有机碳
羊圈沟小流域
黄土丘陵地区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黄土高原地区基于Meta分析的地形调控土地利用方式转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来源期刊 农业科学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转化 黄土高原 土壤有机碳 地形
年,卷(期) 2021,(3)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37-248
页数 12页 分类号 S15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8)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2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8(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3(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6(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8(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9(7)
  • 参考文献(7)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土地利用方式转化
黄土高原
土壤有机碳
地形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农业科学
月刊
2164-5507
武汉市江夏区汤逊湖北路38号光谷总部空间
出版文献量(篇)
822
总下载数(次)
6
总被引数(次)
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