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续上期)
七是城市文明
在宋代,中国古代的城市发生了一个划时代的变化,呈现出与过去不同的时代特色,这就是伊懋可等西方学者所称的"城市革命"."这个革命的鲜明特点"是:(1)放松了每县一市、市须设在县城的限制;(2)官市组织衰替,终至瓦解;(3)坊市分隔制度消灭,而代之以"自由得多的街道规划,可以在城内或四郊各处进行买卖交易";(4)有的城市在迅速扩大,城外商业郊区蓬勃发展;(5)出现具有重要经济职能的"大批中小市镇".(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叶光庭等人合译,中华书局2000年,第24页)与前代相比,宋代城市面貌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许多方面达到很高的发展水平.具体表现为:城市化程度明显提高,在我国古代处于一个空前绝后的制高点上,不仅远超汉唐,且为明清所不及.据中国台湾学者赵冈、陈钟毅的研究,宋代是我国历史上城市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朝代,尤其是南宋,城市人口比例从北宋的20.1%上升到22.4%.日本学者斯波义信通过对福建汀州、庆元府鄞县、江东歙县、两浙西路镇江府等实例研究,认为"州治所在的县大体上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人集中在城市里",且尚不包括镇以下的坊廓户和短工、游民等.著名宋史学家漆侠等估计,北宋时期全国城市人口的比重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2%,南宋城市人口比重高达13%—14%.城市规模、人口的扩大和增加,标志着近代城市雏形已经出现.朱瑞熙在其论著《宋代社会研究》中根据《元丰九域志》统计,北宋全境拥有10万户以上的城市约有40多个,到宋徽宗崇宁年间上升到50多个,数量超过汉唐数倍.知名的有北京(今河北大名县)、西京(今洛阳)、成都、苏州、杭州、江宁(今南京)、福州、广州、鄂州(今武昌)等地区性经济中心城市,遍及全国.还有不计其数的大大小小超过20万常住人口的中等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