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压裂返排液具有矿化度高、成分复杂、稳定性高、难降解等特点,电絮凝可以作为有效的预处理技术.通过室内试验,考察了电流密度、初始pH值、电极间距、初始COD等对COD降低效果的影响,针对不同因素进行了动力学过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阳极溶解Al3+的质量浓度与电流密度和反应时间呈正比,电絮凝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在电流密度300 A/m3,初始pH值6~7,电极间距10 mm时的效果最好——COD降为78 mg/L,下降率为88%,能耗为0.0062 kWh/g,符合一类水质排放指标;FTIR和XDR分析表明,阳极Al3+水解产物主要为Al(OH)63-和Al2(OH)24+,与NaCl、SiO2等物质发生共沉淀,形成无定型凝胶状态,脱水后为Al2O3.该方法处理压裂返排液具有无药剂添加、无污染、高效节能等特点,研究结果可为该类废液的处理提供工业化技术参考.
推荐文章
页岩气压裂返排液电絮凝处理技术研究
电絮凝
压裂返排液
电流密度
压裂返排液回收处理技术概述
压裂液
返排液
电絮凝
自然降解
预处理
压裂返排液处理技术现状及展望
压裂返排液
处理技术
絮凝沉淀
生物处理
回收利用
微波场中压裂返排液絮凝沉降实验研究
压裂返排液
微波技术
絮凝沉降
含油量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电絮凝处理压裂返排液室内试验及动力学分析
来源期刊 石油工程建设 学科
关键词 压裂返排液 电絮凝 反应动力学 COD 电极间距 电流密度
年,卷(期) 2021,(3) 所属期刊栏目 采输技术|OIL RECOVERY & TRANSPORTATION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0-56
页数 7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1-2206.2021.03.011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29)
共引文献  (35)
参考文献  (1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3(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5(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6(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7(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8(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9(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0(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1(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2(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3(1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14(1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15(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16(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7(6)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2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压裂返排液
电絮凝
反应动力学
COD
电极间距
电流密度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石油工程建设
双月刊
1001-2206
12-1093/TE
大16开
天津市塘沽区津塘公路40号
6-51
197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544
总下载数(次)
8
总被引数(次)
1211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