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观察微动力负压技术治疗烧伤后慢性难愈合创面的疗效.方法 烧伤后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80例均分为试验(A)组和对照(B)组,取创面分泌物培养,根据细菌学药敏结果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和/或多黏菌素B软膏,培养结果阴性者不予外用抗菌药膏.A组予微动力负压材料覆盖创面,每3~4天更换1次;B组覆盖凡士林纱布包扎,每1~2天更换1次.治疗后对创面大体进行观察,ELISA法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创面渗液中VEGF水平,比较两组创面治愈率等相关指标.结果 A组创面坏死组织和分泌物均减少,治疗1~3周创面渗液中VEGF水平高于B组(P<0.05).与B组比较,A组创面愈合时间短,换药次数少,VAS疼痛评分低(P<0.01).两组治疗费用和并发症发生率相仿(P>0.05).结论 微动力负压技术可加速创面愈合,是治疗烧伤后慢性难愈合创面较好的方法.
推荐文章
微动力负压引流技术在烧伤难愈创面的临床预后分析
微动力负压引流技术
烧伤难愈创面
临床预后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应用于慢性难愈合创面的疗效分析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
慢性难愈合创面
压疮
坏死性筋膜炎
糖尿病溃疡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慢性难愈性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慢性难愈性创面
烧伤
愈合时间
不良反应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微动力负压技术治疗烧伤后慢性难愈合创面的疗效
来源期刊 江苏医药 学科
关键词 微动力负压 烧伤
年,卷(期) 2021,(2)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39-142
页数 4页 分类号 R644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9460/j.cnki.0253-3685.2021.02.008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92)
共引文献  (105)
参考文献  (1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5(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6(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7(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8(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0(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1(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2(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1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4(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5(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6(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7(7)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9(6)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3)
202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微动力负压
烧伤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江苏医药
半月刊
0253-3685
32-1221/R
大16开
南京市广州路300号
28-4
197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8786
总下载数(次)
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