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是以骨骼肌肌力减退、肌量减少及肌肉功能下降为主要特点的综合征,主要与年龄增长相关,极大地影响老年人的活动、营养摄入、心肺功能等,加剧了多种慢性疾病和癌症发生的风险,进一步增加残疾率及死亡率[1].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肌少症将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之一.目前肌少症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确,本文将对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肌少症概述
肌少症一词由Rosenberg[2]于1989年首次提出以来,历经多年不断深入的研究,目前将肌少症定义更新为一种渐进性和广泛性骨骼肌疾病.其表现为骨骼肌数量及质量下降、肌肉功能减退,身体机能低下,并与跌倒、骨折、机体残疾和死亡等不良后果发生可能性增加有关.肌力减退、肌肉功能下降比肌肉量的减少更重要.肌少症可发生于年轻人,但仍更多见于老年人[3].自2016年以来世界卫生组织将肌少症认定为一种疾病,已将其列入《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ICD)第9版和第10版,编码为M62.84[4].目前在世界范围内,65岁及以上人群中肌少症的发生率为4.4%~23%[5-8].国内肌少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亦在前述范围内,成都市3个社区中,老年人肌少症的患病率约为 10.4%[9],上海市社区老年人肌少症患病率为14.29%[10].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肌少症的发病率将呈上升趋势,很可能成为危害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