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瘫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1].除上述临床表现,近年学者发现无论是能够移动的脑瘫,即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Ⅰ-Ⅲ级或是未能移动的脑瘫(即GMFCSⅣ-Ⅴ级)都存在骨密度低的风险[2-3].尤其对于中重度脑瘫儿童(GMFCSⅣ-Ⅴ级)低骨密度发病率为77%,9岁以上高达86%[4],低骨密度增加骨折风险,所以这类儿童在日常生活(例如穿衣、转移、如厕等)更容易发生骨折.另外由于严重脑瘫患儿常伴有语言表达困难,导致骨折诊断延迟和并发症的产生.然而目前对脑瘫患儿骨健康相关的研究的综述较少,因此有必要就脑瘫低骨密度发生的原因、评估与干预进行综述,旨在为预防和治疗脑瘫患儿低骨密度等临床工作提供帮助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