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医对青光眼的认识早于西方两千余年.大家都熟知的成书于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青盲眼疾的记载,但是含义比较广泛,包含了一些其他眼病.到了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目青盲候》中指出"青盲者,谓眼本无异,瞳子黑白分明,直不见物耳.但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若脏虚有风邪痰饮乘之,有热则赤痛,无热但内生障,是脏腑血气不荣于睛,故外状不异,只不见物而已.是之谓青盲."这本书首次对青光眼的表现做了具体的描述,"瞳子分明,但不见物,名为青盲……生翳似蝇翅者,覆瞳子上,故为青盲翳也."到了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中不仅有对青盲表现的描述,还对青光眼的病因病机有独到的见解,认为"此疾之源,皆从内肝管缺,眼孔不通所致."书中更是提到:"急需早治,若以成病,便不复可治."强调了青光眼及早治疗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