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炎症性肺部疾病包括肺炎、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及哮喘等,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尽管对炎症性肺部疾病的防治已有安全有效的抗生素和疫苗,但仍是全球第三大死亡原因及美国第六大死亡原因[1-2],发达国家儿童炎症性肺部疾病发病率估计为0.05次/人/年,发展中国家为0.29次/人/年,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目前,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是治疗炎症性肺部疾病的基本方法.尽管引起炎症性肺部疾病的因素多种多样,但最重要的病理生理特征都是炎症,以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为代表的炎症细胞过度激活,大量的促炎介质参与肺部的炎症反应,造成肺泡上皮、血管内皮及肺泡间质等的损伤,导致炎症反应放大和失控,进而造成肺脏的严重损伤[3].为此,早年所采取种种抗感染和清除病原菌的措施,起到了不错的效果.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大量使用甚至滥用,耐药细菌越来越多,大量使用抗生素不但没有控制炎症的发展,同时也减弱了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使肺部炎症迁延不愈,组织损伤进一步加重[4-5].虽然炎症性肺部疾病并非不治之症,但大量患者接受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甚至无效,致使病情加剧而导致预后不良,而大量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则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对炎症性肺部疾病的发病机制、有效改善炎性反应所带来的不良预后以及非抗生素类药物对炎症性肺部疾病的治疗作用的进一步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