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字体的角度来看,草书有隶草、今草之分.所谓隶草是隶书时代的草书,经文人学士规范、整理过的隶草可称为章草(如皇象本《急就章》).我们这里要说的《十七帖》既是王羲之草书的代表作,也被认为是今草的经典之作.
《十七帖》由王羲之写给他人的近三十封书信组成,因卷首为"十七"二字而得名.真迹早佚,现传《十七帖》是刻本.唐张彦远认为《十七帖》"是烜赫著名帖也"(张彦远《法书要录》,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317页),宋黄伯思《跋所书<十七帖>后》说"逸少《十七帖》,书中龙也"(黄伯思《东观余论》,中华书局出版社1991年版,第85页),朱熹的评价则比较具体:"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者."(朱熹《晦庵论书》,《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第145页)
南朝王僧虔《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虽说是"神采为上",但"形质"是表现"神采"的依托和凭借,因此书法学习中在形质方面的功课不可或缺.《十七帖》是草书习练者的必临帖目之一,对其有效地取法,首先须对其形质特征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