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慢性肾脏病(CKD)早期,机体主要通过人纤维生长因子-23(FGF-23)和甲状旁腺激素(PTH)维持血磷水平在正常范围.到了 CKD 终末期,随着肾功能恶化,FGF-23 和PTH 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导致高磷血症[1].高磷血症是CKD 3~5 期患者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2].研究发现,我国超过半数的透析患者血磷水平超过 5 .5 mg/dL,远高于大多数发达国家,如日本血磷水平超过 5 .5 mg/mL 的透析患者仅占38.5%,美国占 32.9%[3].同时,根据透析患者预后与实践模式(DOPPS)研究发现,我国约73%的血液透析患者血磷水平>4.5 mg/dL,尽管我国对 73%的透析患者已给予磷结合剂,但是患者平均血磷水平仍高达 6.2 mg/dL,且达标率仅为 38.5%,说明我国透析患者的血磷水平控制亟须改善[4].治疗CKD 终末期患者,纠正高磷血症是中心环节,对CKD 3~5 期患者建议血磷维持在正常范围[1].使用磷结合剂是控制血磷的有效手段之一,碳酸司维拉姆作为新型非含钙磷结合剂,其所携带的多个胺基可在小肠内质子化而带正电荷,并通过离子交换和氢键作用与磷酸根结合,从而有效降低血清磷水平[5].碳酸司维拉姆由美国 Genzyme 公司开发,2008 年 3 月首次在美国上市,于2009 年 6 月在欧盟获批,批准剂型包括片剂和粉剂[5-6],该药于 2017 年 9 月进入我国医保目录.现对碳酸司维拉姆在剂型、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