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花岗岩的源区、温压条件及与其他岩石的共生组合的研究可以限定其形成构造背景,了解其形成的深部动力学过程.本文对浙江中部中生代芙蓉山花岗斑岩及其暗色包体开展了全岩主微量元素、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Ti温度计和全岩Sr—Nd同位素研究,探讨芙蓉山花岗斑岩的成因类型、源区特征及其与镁铁质包体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限定其构造背景.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芙蓉山花岗斑岩加权平均年龄为133.6±1.6 Ma(MSWD=2.1,2σ),镁铁质包体加权平均年龄为130.3±4.2 Ma(MSWD=5.8,2σ),其成岩年龄基本一致,形成于早白垩世.全岩地球化学表明芙蓉山花岗斑岩属于亚碱性系列,同时具有低的Ga/Al(<2.6),高的Na2O含量(2.75%~4.5%,平均3.78%),较高的全碱含量(Na2O+K2O=7.93%~8.75%),以及较低的锆石Ti饱和温度特征(631~690℃),这些特征显示芙蓉山花岗斑岩为I型花岗岩,而非A型花岗岩.芙蓉山花岗斑岩中锆石Hf同位素有比较大的范围[εHf(t)=-10.9~-1.1],全岩[n(87Sr)/n(86Sr)]i=0.7062~0.7078,相对富集的εNd(t)=-5.6~-4.7值;而包体表现为均一的[n(87Sr)/n(86Sr)]i=0.7071~0.7079和弱富集的εNd(t)=-3.8~-2.8特征.野外及岩相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典型的岩浆混合特征.镁铁质包体源区可能来自于俯冲交代地幔,芙蓉山花岗斑岩则形成于古老富钾地壳熔体和交代地幔熔体混合后的结晶分异.混合模型计算表明混合比例为:~80%的地幔端元和~20%地壳端元.浙江中部芙蓉山富钾I型花岗斑岩与镁铁质包体共生可能指示其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初始弱伸展拉张的构造背景.
推荐文章
黑龙江省五道岭地区花岗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五道岭花岗岩
U-Pb年代学
A型花岗岩
地球化学
伊春-延寿成矿带
黑龙江省
安徽月山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安徽
月山岩体
岩石化学
微量元素
煌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煌斑岩
地球化学特征
构造背景
富集地幔
塔前—赋春成矿带红梅岭花岗斑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潜力
花岗斑岩
地球化学特征
成矿潜力
红梅岭
塔前-赋春成矿带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浙江中部芙蓉山花岗斑岩及包体岩石地球化学研究
来源期刊 地质论评 学科
关键词 赣杭构造带 芙蓉山岩体 I型花岗岩 岩浆混合 古太平洋俯冲 洋壳俯冲后撤
年,卷(期) 2022,(1) 所属期刊栏目 问题讨论|Scholarly Discussion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8-46
页数 29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1.09.085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2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赣杭构造带
芙蓉山岩体
I型花岗岩
岩浆混合
古太平洋俯冲
洋壳俯冲后撤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地质论评
双月刊
0371-5736
11-1952/P
大16开
北京阜成门外百万庄路26号
2-382
193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921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72354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英文译名: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官方网址:http://www.nsfc.gov.cn/
项目类型: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
学科类型:数理科学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