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生态学报       
摘要:
以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灌丛引入形成荒漠草原-灌丛地镶嵌体为研究对象,选择其内部荒漠草地(DG)、草地边缘(GE)、灌丛边缘(SE)、灌丛地(SL)为试验样地,开展荒漠草原向灌丛地人为稳态转变过程土壤水分与植被变化特征研究。结果如下:各样地0-200 cm土层水分含量随着转变过程呈显著降低趋势(P<0.05),其中荒漠草地、草地边缘和灌丛边缘样地的土壤水分均在秋季雨水补充期增加,灌丛地由于深层土壤水分过度消耗而愈加降低,且灌丛边缘和灌丛地深层水分显著低于荒漠草地、草地边缘(P<0.05),垂直动态不显著;地上植被随样地转变除优势度指数表现为灌丛地多样性、均匀度、丰富度指数均显著低于各样地(P<0.05),多年生优势草本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逐渐被一年生草本刺藜(Dysphania aristata)、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所代替;土壤种子库萌发种类随样地转变逐渐减少,种子库密度则显著升高(P<0.05),灌丛地以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占总密度的97.51%),荒漠草地则以多年生草本萌发为主,且各样地土壤萌发种子库及多年生草本多集中于0-5 cm土层(P<0.05);转变过程荒漠草原和灌丛地植被地上地下相似度分别为0.14和0.19,均显著低于两边缘样地0.35,较两边缘样地群落更为稳定,呈现草原灌丛化过程中草地-灌丛共存的植被双稳态特征。
推荐文章
荒漠草原向灌丛地转变过程中两种优势植物种子萌发及阈值特征
荒漠草原
人为灌丛化
干旱胁迫
种子萌发
植被更新
荒漠草原灌丛沃岛的结构特征和生态效应
荒漠草原
灌丛
沃岛效应
植被
土壤
宁夏东部荒漠草原向灌丛地人为转变过程中土壤胞外酶活性响应
荒漠草原
灌丛引入
草原-灌丛镶嵌体
土壤特性
土壤胞外酶活性
人工灌丛化对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灌丛化
碳储量
Biome-BGC
荒漠草原
生态系统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荒漠草原-灌丛镶嵌体的植被稳态转变特征
来源期刊 生态学报 学科
关键词 草原灌丛化 稳态转变 土壤水分 地上植被 土壤种子库
年,卷(期) 2022,(24) 所属期刊栏目 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专栏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9773-9783
页数 10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5846/stxb202012023080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2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草原灌丛化
稳态转变
土壤水分
地上植被
土壤种子库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生态学报
半月刊
1000-0933
11-2031/Q
16开
1981-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4991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51689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