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应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测定浙江地区人群上颌尖牙至第二磨牙区腭侧咀嚼黏膜厚度的影响因素以及腭大孔的分布位置.方法: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门诊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146例受检者的CBCT影像资料,调整基准线进行重建,选取受测牙矢状面进行分析,分别在距离龈缘3、6、9、12 mm水平处测量上颌双侧尖牙至第二磨牙区的腭侧咀嚼黏膜厚度.同时测量腭穹窿的高度和宽度,确定腭大孔相对第二磨牙位置以及距腭中缝和牙槽嵴顶的距离.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探究上颌腭侧各牙位黏膜厚度的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LSD分析不同年龄组各牙位腭黏膜厚度的差异,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腭穹窿解剖形态的各牙位黏膜厚度以及腭大孔到腭中缝、牙槽嵴距离差异.结果:146例患者上颌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区平均腭侧咀嚼黏膜厚度分别为(2.94±0.48)、(3.28±0.49)、(3.43±0.53)、(3.01±0.55)、(3.49±0.70)mm.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区黏膜厚度随着距龈缘距离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尖牙区的黏膜厚度在距龈缘6 mm处最厚,第一前磨牙和第二前磨牙区在距龈缘9 mm处最厚.第一磨牙区黏膜厚度随着距龈缘距离的增加明显增加,第二磨牙区黏膜厚度在6 mm处最薄,之后随着距龈缘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受检者年龄和腭穹窿高宽比是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一磨牙区黏膜厚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受检者年龄是第二前磨牙区黏膜厚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腭穹窿高宽比是第二磨牙区黏膜厚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各变量间无明显共线性(VIF<10).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上颌尖牙至第一磨牙区腭侧黏膜厚度与受检者年龄呈正相关,且45岁及以上人群黏膜增厚更显著;高腭穹窿组的尖牙黏膜厚度大于低腭穹窿组(P<0.05),第二磨牙区黏膜厚度小于低腭穹窿组(P<0.05).腭大神经血管束多位于第二磨牙牙冠远中区域.腭大孔到牙槽嵴顶距离高腭穹窿组大于低腭穹窿组(P<0.05),而两组间腭大孔到腭中缝距离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自体软组织移植的供区部位以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区距龈缘3~9 mm处黏膜较合适.
推荐文章
上颌动脉翼腭部的应用解剖
上颌动脉
翼腭部
分型
应用解剖
牙周健康成年人上颌腭侧咀嚼黏膜厚度的CBCT测量分析
锥形束CT
腭侧咀嚼黏膜
结缔组织移植
腭穹隆形态对无牙上颌应力分布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无牙上颌
腭穹隆形态
加载方式
三维有限元法
应力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浙江地区人群上颌腭侧咀嚼黏膜厚度与腭穹窿解剖形态的量化分析
来源期刊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腭侧咀嚼黏膜厚度 腭穹窿 腭大神经血管束 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 自体软组织移植
年,卷(期) 2022,(1) 所属期刊栏目 原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87-94
页数 8页 分类号 R781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724/zdxbyxb-2021-0334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2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腭侧咀嚼黏膜厚度
腭穹窿
腭大神经血管束
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
自体软组织移植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双月刊
1008-9292
33-1248/R
大16开
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
32-2
195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662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1566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