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经典河口环流理论认为河口纵向上存在表层向海、底层向陆的单环流,但该理论中并未包含对地形因素的考虑.本研究于2018年洪、枯季(7、12月)在长江口南槽开展全潮周期的现场调查,通过锚系剖面和座底三脚架观测获得了从陆向海3个站位的同步流速、温盐剖面等数据,探讨了河口拦门沙地形对纵向余环流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长江口南槽拦门沙海域存在两种河口纵向余环流模式:在洪季形成于拦门沙外坡的经典单环流,而在枯季形成由拦门沙内、外坡环流构成的双环流.基于表征河口混合的Simpson数、M值和盐度剖面结构,揭示拦门沙海域纵向余环流形成的主因是斜压作用;双环流的形成归因于拦门沙地形对枯季盐水入侵的影响,外坡环流亦可能受口外上升流的作用.拦门沙海域双环流结构可显著影响河口滞流点及最大浑浊带悬沙的时空分布,流域和河口人类活动导致的拦门沙地貌形态改变进而又间接影响双环流发生的频率与规模.
推荐文章
长江河口潮位站潮汐特征分析
长江河口
潮位
潮差
分潮
潮汐特征
径潮动力对长江河口滞流点的影响
长江河口
滞流点
径流
潮流
对比分析
变化趋势
长江河口动力与风暴潮相互作用研究
风暴潮
感潮河段
径流
相互作用
增水
长江口
河口三角洲径流和潮汐相互作用模型及应用
潮汐
径流
径流潮汐相互作用
径流和潮汐调和分析模型
河口三角洲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长江河口南槽纵向余环流:径流、潮汐和地形耦合机制
来源期刊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学科
关键词 河口纵向余环流 潮汐应变 拦门沙 盐水入侵 最大浑浊带 长江口
年,卷(期) 2022,(2) 所属期刊栏目 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56-269
页数 14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2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河口纵向余环流
潮汐应变
拦门沙
盐水入侵
最大浑浊带
长江口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月刊
1674-7240
11-5842/P
北京东黄城根北街16号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517
总下载数(次)
1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