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探明不同水氮耦合模式下氮素吸收利用与迁移转化规律.[方法]在2 a冬小麦和夏玉米大田水氮耦合试验的基础上,分别设置P模式:施肥5 kg下的不同灌水量(P1=10 m3、P2=20 m3、P3=40 m3),N模式:灌水30 m3下的不同施肥(N1=5 kg、N2=10 kg、N3=15 kg),以及各模式下的干(AM1)、中(AM2)和湿(AM3)土壤初始含水率状态,应用Hydrus-1D模拟分析其对氮素吸收利用与迁移转化过程的影响.[结果]①灌后1~4 d,土壤含水率剧烈增加,表层淋失通量大于转化通量,氮循环以淋失的外循环为主.灌水4 d后,上部含水率逐渐稳定,氮循环由外循环淋失为主变为以内循环转化为主.而深层(70~500 cm)因为转化速率小,含水率高,一直以氮淋失的外循环为主.②在P模式下,灌水量和初始含水率增加都会引起作物氮素吸收量的下降;浅层(100 cm)累积NH4+-N和NO3--N淋失、矿化、硝化和反硝化通量均随灌水量增加逐渐增大,转化通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2.5、1~4、0~0.6 mg/cm2;深层转化通量较小且稳定.③在N模式下,作物吸收通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100 cm以上土层的累积水分渗漏量变化小,但无机氮累积渗漏量随施肥量增加而显著增大,100 cm以下的累积水分和无机氮渗漏量变化小;矿化、硝化和反硝化通量在表层随施肥量增加而逐渐增大,变化范围分别为1~2.5、1.5~16、0.3~1.2 mg/cm2,而100 cm以下各通量变化小且稳定.[结论]适宜的水氮耦合模式可提高作物对氮素吸收利用,综合考虑氮素内外循环过程,在AM1-2时525~900 m3/hm2灌水量和225 kg/hm2施肥量为最佳水氮模式.
推荐文章
土壤水氮迁移转化与作物生长耦合模拟
模型
氮素
迁移
转化
土壤-作物系统
作物生长
冬小麦
土壤调配氮素迁移转化的机理
土壤氮初级转化速率
氮去向
氮利用率
土壤—植物系统
反馈作用
西藏高原灌区氮素迁移转化特性及模拟方法
西藏高原
灌区
农田氮素
通量叠加
径向渗流过程
水氮耦合对水稻根区土壤氮素累积及其产量的影响
水氮耦合
水稻
无机氮
氮累积
产量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水氮耦合对作物氮素吸收利用与迁移转化的影响
来源期刊 灌溉排水学报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水氮耦合 氮素吸收利用 氮矿化、硝化和反硝化 Hydrus-1D
年,卷(期) 2022,(4) 所属期刊栏目 作物水肥高效利用|Efficient Use of Water and Fertilizers by Crops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12
页数 12页 分类号 S275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3522/j.cnki.ggps.2021595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2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水氮耦合
氮素吸收利用
氮矿化、硝化和反硝化
Hydrus-1D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灌溉排水学报
月刊
1672-3317
41-1337/S
大16开
河南省新乡市宏力大道东380号
36-69
198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985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45177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英文译名: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官方网址:http://www.nsfc.gov.cn/
项目类型: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
学科类型:数理科学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