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为明确咸化湖盆沉积环境下混合沉积的基本特征和控制因素,以柴达木盆地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为例,采用区域地质资料及录井资料分析、岩芯观察描述、室内样品分析等方法,对混合沉积的岩石矿物组成、层系组合特征、成因类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混合沉积的分布模式,并分析其形成主控因素.认为湖相混合沉积具有多组分混杂、多类型叠置的特点,在相对浅水的湖相环境,物源输入及气候是控制混合沉积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混合沉积以陆源碎屑(质量分数平均为40.93%)、碳酸盐(质量分数平均为44.82%)、盐类矿物(质量分数平均为7.91%)为主要成分.混合沉积以组构内泥质与碳酸盐的混合为主,同时发育薄层状的细碎屑与碳酸盐互层、盐类矿物与陆源碎屑的互层,另外还存在藻类(藻纹层、藻团块)与陆源碎屑的混合沉积.从成因类型上将混合沉积划分为渐变式混合沉积、突变式混合沉积(突变Ⅰ型、突变Ⅱ型)及原地混合沉积,其中渐变式混合沉积所占比例为80%~85%,原地混合沉积主要为藻灰(云)岩类与陆源碎屑的混合,约占8%~10%,突变混合沉积中的突变Ⅰ型约占混合沉积的5%~8%.滨浅湖区为互层混合沉积的主要发育相带,组构内混合沉积主要发育于半深湖相,藻类混合沉积主要发育于浅湖滩坝及水下隆起.古地貌通过影响物源供给及沉积水动力条件来控制混合沉积的发育;不同水体深度的化学条件与沉积物差异导致混合沉积的分布存在差异,另外,柴达木盆地古近纪为欠补偿沉积,持续的气候干旱,造成了广泛的盐类矿物沉积.
推荐文章
柴达木盆地西部古近系与新近系的地震相
柴达木盆地
古近纪
新近纪
地震相
沉积相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咸化湖相泥页岩储集层特征
储集层
氯仿沥青 “A”
泥页岩
咸化湖盆
古近系
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构造演化的裂变径迹揭示
柴达木盆地
磷灰石裂变径迹
锆石裂变径迹
构造热事件
期次
发生时间
柴达木盆地西部古近系—新近系优质烃源岩特征
柴达木盆地
古近纪-新近纪
烃源岩特征
地球化学
测井
信息
评价
勘探有利区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咸化湖盆混合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以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为例
来源期刊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 咸化湖盆 下干柴沟组 混合沉积
年,卷(期) 2022,(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60-173
页数 14页 分类号 TE122.1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2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
咸化湖盆
下干柴沟组
混合沉积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双月刊
1000-1964
32-1152/TD
大16开
江苏省徐州市中国矿业大学内
28-73
195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700
总下载数(次)
6
总被引数(次)
7795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