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研究破血逐瘀法在减轻超急性脑出血(ICH)血肿消退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选择2019年8月至2020年2月经CT扫描确认的63例IC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n=29,常规治疗加安慰剂)和观察组( n=34,常规治疗加破血逐瘀颗粒剂)。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和血肿体积变化。同时构建ICH大鼠模型,观察采用破血逐瘀干预后大鼠的神经行为和血肿体积变化,以及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干预后第3天血肿周围组织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CD11b和CD36表达。 结果:治疗两周后,两组患者的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血肿体积均降低(均 P<0.05),并且观察组的NIHSS评分和血肿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均 P<0.05)。此外,观察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和血肿体积的变化明显大于对照组(均 P<0.01)。在动物实验中,破血逐瘀组在ICH后14天的血肿体积明显小于ICH组[(9.8±4.9)mm 3 vs (17.6±6.4)mm 3, P<0.05],并且破血逐瘀组在第7天、第14天的血肿体积减少量显著大于ICH组[(4.6±2.9)mm 3 vs (-2.1±1.6)mm 3,(14.3±3.8)mm 3 vs (4.2±2.8)mm 3,均 P<0.01]。破血逐瘀组第3、7、14天的右转百分比和第7、14天的改良的神经严重性(mNSS)评分均低于ICH组(均 P<0.05)。Western blot分析显示,在ICH后第3天破血逐瘀脑组中CD11b、CD36和PPARγ蛋白相对表达量较ICH组显著增加(CD11b:0.78±0.12 vs 0.49±0.11, P<0.05;CD36:1.16±0.16 vs 0.80±0.11, P<0.05;PPARγ:0.78±0.11 vs 0.37±0.10, P<0.01)。 结论:破血逐瘀法有效促进超急性ICH患者的血肿消退,并恢复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PPARγ和增强对小胶质/巨噬细胞的CD36、CD11b上调来介导的红细胞内源性吞噬作用有关。
推荐文章
活血化瘀法在急性脑出血治疗中的地位与作用
急性脑出血
活血化瘀
理论基础
临床应用
作用机制
活血化瘀法在急性脑出血治疗中的地位与作用
急性脑出血
活血化瘀
理论基础
临床应用
作用机制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脑血疏口服液对脑出血急性期血肿吸收的作用机制
脑血疏口服液
脑出血
急性期
血肿
网络药理学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破血逐瘀法在减轻超急性脑出血血肿消退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
来源期刊 中国医师杂志 学科
关键词 脑出血 破血逐瘀法 血肿 PPARγ 小神经胶质细胞 巨噬细胞
年,卷(期) 2022,(1)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3-58
页数 6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760/cma.j.cn431274-20201026-01449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2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脑出血
破血逐瘀法
血肿
PPARγ
小神经胶质细胞
巨噬细胞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医师杂志
月刊
1008-1372
43-1274/R
大16开
长沙市芙蓉区新军路43号中国医师杂志社518办公室
42-141
199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8756
总下载数(次)
13
总被引数(次)
5079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