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探讨二纵三横法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穿支定位及深度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8年12月—2020年6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17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深度创面患者,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12~72岁。清创后创面面积为7 cm×3 cm~11 cm×7 cm。通过腋窝中点、髂后上棘和骶髂关节突出点定位2条纵线,在2条纵线间通过腋窝中点下5、10、15 cm定位3条横线(即二纵三横法),从而形成2个梯形区域,再使用便携式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在2个梯形区域内探寻胸背动脉穿支,以此设计并切取单个、分叶或携带部分背阔肌的面积为7 cm×4 cm~12 cm×8 cm的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创面。供区均直接缝合。记录术前定位与术中探查胸背动脉穿支数量、位置及第1穿支(距离腋窝顶点最近的穿支)穿出肌肉的位置距离背阔肌外侧缘的长度,术中测量的胸背动脉穿支管径,采用的组织瓣类型;术后随访组织瓣成活情况与供区外观。结果:每例患者术前定位胸背动脉穿支数量、位置与术中探查情况一致,穿支数量为2条或3条(共42条);穿支均位于2个梯形区域内,在第1个梯形区域中均定位和探查到1条稳定的穿支(第1穿支),第2个梯形区域的平均穿支数量为1.47条;第1穿支穿出肌肉的位置距离背阔肌外侧缘2.1~3.1 cm。术中测量的胸背动脉穿支管径为0.4~0.6 mm。本组患者中12例采用单个胸背动脉穿支皮瓣、3例采用胸背动脉穿支分叶皮瓣、2例采用携带部分背阔肌的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术后随访6~16个月,17例患者组织瓣均成活,质地柔软、弹性好、血运良好;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结论:二纵三横法有助于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穿支定位,方法简单可靠,基于该方法设计切取的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深度创面的临床效果良好,供区损伤小。
推荐文章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研究和临床应用
背阔肌
胸背动脉
肌皮动脉穿支
皮瓣
外踝后穿支皮瓣
腓动脉
外踝后穿支
穿支皮瓣
远端蒂皮瓣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带蒂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面软组织缺损临床观察
带蒂穿支皮瓣
四肢创面软组织缺损
创面修复
感觉功能
转移皮瓣分区观察法在链式穿支皮瓣修复皮损中的应用
穿支皮瓣
穿支体
转移皮瓣
分区观察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二纵三横法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穿支定位及深度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来源期刊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学科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外科皮瓣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 二纵三横法 背阔肌
年,卷(期) 2022,(2)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65-169
页数 5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1207-00519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2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创伤和损伤
外科皮瓣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
二纵三横法
背阔肌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华烧伤杂志
月刊
1009-2587
50-1120/R
大16开
重庆市沙坪坝区高滩岩正街
78-131
198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698
总下载数(次)
6
总被引数(次)
2805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