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腹股沟脂肪疝是指由于重力或腹腔内压力作用于盆底腹膜外脂肪组织,发生生理性坠积或病理性增生后经腹壁簿弱区向外突出形成的无疝囊的特殊类型疝.临床上与腹股沟斜疝、直疝或股疝并存的复合性脂肪疝较多见,无上述腹股沟疝存在的单纯性腹股沟脂肪疝临床少见,此类患者由于腹腔镜手术中看不到明确的疝囊,常使术者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1-2].在腹腔镜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加深对此病的认识,有助于减少漏诊、误诊.2020年8月29日我院收治1例女性单纯性腹股沟脂肪斜疝患者,现将诊治体会报道如下.患者女,32岁,因"发现左侧腹股沟区可复性肿物2月余"入院.查体:体温36.6℃,脉搏6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00/70 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腹部平坦,未见胃型、肠型及蠕动波,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双肾区无叩击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立位查体:左侧腹股沟区可见约3 cm×3 cm× 4 cm大的肿物,平卧位后肿物可还纳消失,指压外环口可感扩大,有咳嗽冲击感,指压腹股沟内环口咳嗽肿物不能出现.超声检查:左侧腹股沟区可见1.3 cm×2.8 cm中等高回声,似网膜组织,体积可随腹压改变增大或缩小,并可见还纳,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考虑左侧腹股沟斜疝.血常规、凝血指标、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胸部平片、心电图检查无明显异常.完善术前准备后,全麻下行三孔法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腹腔镜探查见:下腹腔左右两侧前腹壁平整,在斜疝区、直疝区及股疝区均未发现疝囊.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超声所见,术中考虑左侧腹股沟脂肪疝,在相当于内环口上方弧形切开腹膜,显露内环口区域内容物,于子宫圆韧带外侧见约2.0 cm×3.5 cm×6.0 cm悬滴形脂肪疝块,无包膜,与周围非脂肪组织有明显分界,与子宫圆韧带间无明显粘连.将其自腹股沟管内轻轻牵拽,放松后可见疝块缓缓滑入腹股沟管内自行复位,牵拉其体部,沿边缘分离疏松的纤维组织,将突向外环口一侧的疝块头部及体部由腹股沟管内完整剥离,牵拉至内环口外侧,在疝块尾部将其与腹膜外脂肪组织连接部切断,将脂肪疝块完整切除,妥善止血.由于子宫圆韧带与腹膜粘连致密,遂将两者一并游离.在脐内侧襞与髂血管之间分离腹膜前间隙时,在子宫圆韧带内侧髂血管旁发现1.5 cm×2.0 cm大的孤立形脂肪瘤样团块,一并切除.应用10 cm×15 cm轻量聚丙烯疝补片,修剪后植入创面,绕过子宫圆韧带覆盖肌耻骨孔区域,喷洒康派特医用胶固定后缝合关闭腹膜.见图1~图6.术后诊断:左侧腹股沟脂肪斜疝.病理诊断:纤维脂肪组织.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次日下床活动,查体左侧腹股沟肿物消失;术后1周复查超声,左侧腹股沟区未见异常.
推荐文章
经腹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51例报告
腹腔镜
腹股沟疝
疝修补术
经腹腹膜前腹腔镜疝修补术在双侧腹股沟疝中的应用
双侧腹股沟疝
腹腔镜
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
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嵌顿疝的临床疗效
成人腹股沟疝
嵌顿疝
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
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与经腹腹膜前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的疗效比较
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疝修复术
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
老年
腹股沟疝
疗效
疼痛
复发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腹腔镜经腹腹膜前修补术治疗单纯性腹股沟脂肪斜疝1例报告
来源期刊 腹腔镜外科杂志 学科
关键词
年,卷(期) 2022,(4) 所属期刊栏目 病例报告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15-316
页数 2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3499/j.cnki.fqjwkzz.2022.04.315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2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腹腔镜外科杂志
月刊
1009-6612
37-1361/R
大16开
济南市文化西路107号山大齐鲁医院内
24-171
199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90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3646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