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观察成骨分化后的去分化骨髓间质干细胞(differentiation osteogenic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De-BMSCs)移植对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腱骨界面骨形成的促进作用,并探索De-BMSCs成骨分化效应增强的分子机制。方法:从家兔胫骨和股骨中提取BMSCs,经成骨诱导分化后用普通培养基进行去分化培养制备De-BMSCs,鉴定De-BMSCs的干细胞特性。建立家兔ACL重建模型,分为3组:腱骨界面注射海藻酸钠凝胶(对照组);腱骨界面注射复合BMSCs海藻酸钠凝胶(BMSCs组);腱骨界面注射复合De-BMSCs海藻酸钠凝胶(De-BMSCs组)。术后4周和12周取膝关节标本,进行组织学、影像学、生物力学检测,评估腱骨界面骨形成情况。De-BMSCs体外成骨诱导分化,给予活化T细胞核转录因子1(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 cells 1,NFATc1)RNA干扰处理,检测成骨分化标志基因及Nanog/NFATc1/Osterix信号通路的表达,明确De-BMSCs成骨分化效应增强的分子机制。结果:De-BMSCs可向成骨、成脂、成软骨分化,具有干细胞特性(均 P<0.05)。术后4周De-BMSCs组BV/TV值为0.36±0.01,较对照组0.24±0.03和BMSCs组0.30±0.02明显增加( P<0.05),最大负荷(40.34±1.19)N和刚度(20.67±2.14)N/mm较对照组[(14.88±2.74)N,(8.67±2.19)N/mm]和BMSCs组[(26.31±1.76)N,(13.81±2.14)N/mm]明显升高(均 P<0.05);术后12周De-BMSCs组BV/TV值0.47±0.02较对照组0.30 ± 0.02和BMSCs组0.35 ± 0.03明显增加(均 P<0.05),最大负荷(64.46±6.69)N和刚度(25.18±3.11)N/mm较对照组[(41.01±6.12)N,(11.59±2.54)N/mm]和BMSCs组[(48.21±4.12)N,(15.89±2.94)N/mm]明显升高(均 P<0.05);De-BMSCs成骨分化过程中,Nanog的表达增加( P<0.05),NFATc1的表达上升且其与Osterix的相互作用增强( P<0.05),成骨分化标志基因COL1A、OCN、OPN的表达增加(均 P<0.05)。 结论:De-BMSCs移植可促进ACL重建后的腱骨界面骨形成,其作用机制可能是Nanog/NFATc1/Osterix信号通路介导了De-BMSCs成骨分化效应增强。
推荐文章
关节镜下异体骨-腱-骨重建后交叉韧带的护理
关节镜
后交叉韧带
功能锻炼
护理
骨缺损修复的研究-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对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分化作用的研究
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
骨髓基质细胞
增殖
分化
两种注射型载体材料负载骨形态发生蛋白对兔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腱-骨愈合的影响
注射型纤维蛋白胶
注射型磷酸钙骨水泥
骨形态发生蛋白
前交叉韧带重建
腱-骨愈合
rhBMP-2增强腱骨界面愈合的生物力学研究
前交叉韧带
重建
骨形态发生蛋白
腱骨愈合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成骨分化后的去分化BMSCs移植对前十字韧带重建腱骨界面骨形成的作用及机制
来源期刊 中华骨科杂志 学科
关键词 细胞分化 细胞去分化 间质干细胞 前交叉韧带
年,卷(期) 2022,(8) 所属期刊栏目 基础与骨病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19-529
页数 11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760/cma.j.cn121113-20211224-00742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2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细胞分化
细胞去分化
间质干细胞
前交叉韧带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华骨科杂志
半月刊
0253-2352
12-1113/R
大16开
天津市河西区解放南路406号
6-17
198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489
总下载数(次)
8
总被引数(次)
11116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