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针对西北干旱草原区天然草地退化、水土流失严重以及人工草地生产力低下等问题,研究种植模式和水氮调控对牧草产量、品质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获得高产高效的草地管理模式.以3年生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2018年播种)为试验材料,分析种植模式(无芒雀麦与苜蓿混播D1,无芒雀麦单播D2)、施氮(纯氮)量(N1:60 kg/hm2;N2:120 kg/hm2)和灌水量(以灌水下限占田间持水量θf的百分比计,轻度亏水65%θf、中度亏水55%θf、重度亏水45%θf分别记为W1、W2、W3,灌水上限均为85%θf)3个因素对牧草产量、品质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增加灌水量和施氮量有利于牧草株高和茎粗的生长,与W3N1处理相比,W1N2处理混播苜蓿、混播无芒雀麦和单播无芒雀麦三茬平均株高分别增加27.41%,20.26%和26.55%,茎粗分别增加11.32%,4.11%和20.98%;混播对无芒雀麦株高有促进作用,对茎粗有抑制作用.(2)灌水量和施氮量的增加有利于提高牧草产量和品质,W1N2处理牧草年产量和粗蛋白(CP)含量最高,与W3N1处理相比,W1N2处理下混播牧草年产量、CP含量分别增加42.16%,27.00%,单播牧草年产量、CP含量分别增加38.59%,37.26%,混播牧草ADF和NDF分别降低19.56%和33.86%,单播牧草ADF和NDF分别降低21.29%和25.53%.(3)随着灌水量的增加,IWUE和WUE减小,PPFPN增大;增加施氮量,混播模式IWUE、WUE和PFPN均减小,单播模式IWUE和PFPN减少,WUE增大.(4)基于主成分分析得出,混播模式轻度亏水(灌水下限65%θf)高氮量(120 kg/hm2)处理综合得分最高,为适宜的水氮管理模式.研究结果可为西北干旱半干旱草原区牧草的种植管理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