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探究多模式CT检查评价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侧支循环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来江汉大学附属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男68例、女52例,年龄(62.96±4.23)岁。对患者进行多模式CT检查,处理数据得到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和相对达峰时间(rTTP)、表面通透性(PS)等灌注参数。根据美国ASITN/SIR侧支循环分级系统将患者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51例、侧支循环不良组69例,比较两组的梗死核心区、缺血半暗带区域的灌注参数以及梗死范围,随访6个月后,比较两组预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采用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评估出血性转化(HT)情况,依据是否发生HT将患者分为HT组(41例)及未发生HT组(79例),比较两组灌注参数。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结果:侧支循环不良组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比例高于侧支循环良好组(均 P<0.05)。侧支循环良好组梗死核心区的rCBV、rMTT、rTTP水平分别为(1.57±0.44)ml/100 g、(2.61±0.73)s、(1.15±0.32)s,均高于侧支循环不良组的(1.09±0.32)ml/100 g、(1.87±0.51)s、(0.92±0.15)s(均 P<0.05);两组梗死核心区的rCB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侧支循环良好组与侧支循环不良组缺血半暗带的rCBV、rMTT、rTT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侧支循环良好组缺血半暗带的rCBF水平为(0.81±0.42)ml/100 g·min -1,高于侧支循环不良组的(0.59±0.17)ml/100 g·min -1( P<0.05)。侧支循环良好组的梗死范围、mRS评分分别为(5.98±1.47)ml、(1.64±0.35)分,均低于侧支循环不良组的(18.03±4.21)ml、(4.31±1.13)分(均 P<0.05)。HT组与未发生HT组患侧的CBV、CBF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HT组的MTT水平为(3.25±0.87)s,低于未发生HT组的(5.06±1.29)s,PS水平为(17.15±4.18)ml/min·100 g,高于未发生HT组的(2.03±0.54)ml/min·100 g(均 P<0.05)。 结论:多模式CT检测能够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侧支循环、缺血半暗带情况及HT的发生进行有效评估,建立并促进良好的侧支循环能减少梗死病灶体积,改善预后。
推荐文章
CT血管成像评价缺血脑组织侧支循环形成情况对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预后的意义
缺血性脑卒中
CT血管成像
CT灌注成像
侧支循环
预知
“一站式”CT评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半暗带的研究进展
缺血半暗带
梗死核心灶
CT灌注成像
“一站式”CT
多模式CT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转化风险的研究进展
出血转化
缺血性卒中
灌注成像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溶栓
MRI评价缺血半暗带的研究进展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半暗带
梗死核心
磁共振成像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多模式CT检查评价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侧支循环与预后的关系
来源期刊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学科
关键词 多模式CT检查 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半暗带 侧支循环 预后
年,卷(期) 2022,(3)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94-398
页数 5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03.023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2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多模式CT检查
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半暗带
侧支循环
预后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半月刊
1007-1245
44-1417/R
大16开
广州市海珠区江南大道南1066号新城国际公寓4号楼209-210室
46-156
199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7482
总下载数(次)
35
总被引数(次)
67744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