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摘要: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并基于代谢组学技术探讨补阳还五汤的疗效机制。方法:纳入32例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6例,同时招募16名健康受试者,治疗组和对照组均采用脑梗死恢复期的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加用补阳还五汤中药配方颗粒治疗,对照组加用安慰剂配方颗粒治疗,疗程12周,选取入组当天及治疗12周末为疗效观察点,观察各组受试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医证候要素量表评分变化;同时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健康对照组血清代谢物谱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疗效方面,治疗12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IHSS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改善(P<0.01),治疗组中医气虚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机制方面,脑梗死恢复期病人与健康受试者相比,血清含量较高的物质包括磷脂酰胆碱(PC)(18:0/20:4(8Z,11Z,14Z,17Z))、PC(20:3(5Z,8Z,11Z)/20:3(5Z,8Z,11Z))、PC(14:0/22:5(4Z,7Z,10Z,13Z,16Z))、PC(16:1(9Z)/22:2(13Z,16Z))、油酸、L-缬氨酸、L-乙酰肉碱、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C)(20:4(8Z,11Z,14Z,17Z)),含量较低的物质有脱氢表雄酮。经过12周干预后,治疗组含量上升的物质有PC(18:0/20:4(8Z,11Z,14Z,17Z))、PC(o-18:1)、PC(18:1(9Z)/20:4(5Z,8Z,11Z,14Z)、PC(o-16:1)、亚油酸、花生四烯酸、鞘磷脂(SM)(d18:1)、SM(d18:0),含量下降的物质有棕榈酸。结论: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病人在改善气虚症状方面疗效确切,但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血瘀症状方面与安慰剂无显著差异;L-乙酰肉碱、L-缬氨酸和脱氢表雄酮(DHEA)可能作为脑梗死恢复期的标志性代谢物。补阳还五汤通过调节体内脂肪酸代谢和磷脂代谢,降低血清部分饱和脂肪酸,增加血清部分不饱和脂肪酸、磷脂酰胆碱、鞘磷脂含量,影响机体的能量代谢,对改善动脉粥样硬化、保护缺血损伤的神经元、改善神经功能等方面具有潜在的调控作用。
推荐文章
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Meta分析
补阳还五汤
脑梗死
恢复期
气虚血瘀证
Meta分析
通脑复原汤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疗效观察
脑梗死
恢复期
气虚血瘀证
通脑复原汤
中医证候积分
神经功能缺损
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
脑梗死
恢复期
气虚血瘀证
治疗方案
综合评价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基于代谢组学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恢复期 气虚血瘀证的效应机制
来源期刊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学科
关键词 脑梗死恢复期 气虚血瘀证 补阳还五汤 代谢组学
年,卷(期) 2023,(8) 所属期刊栏目 临床医学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6-57
页数 12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2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脑梗死恢复期
气虚血瘀证
补阳还五汤
代谢组学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半月刊
1672-1349
14-1312/R
大16开
太原市解放南路85号
2003-01-01
中文
出版文献量(篇)
16536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91337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