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明确贵州省金银花白粉病的病原菌分类地位与生物学特性,筛选有效的防治药剂,为金银花白粉病的田间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分别于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县和遵义市绥阳县采集具有典型白粉病症状的金银花叶片和花蕾,对获得的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特征和ITS序列测序及系统发育进化分析对病原菌进行分类鉴定;采用孢子萌发法和喷施接种法分析温度对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率和致病性的影响;结合室内毒力测定和温室药效试验评估6种常见杀菌剂对金银花白粉病的防控效果。【结果】从贵州省遵义市和铜仁市金银花产区共获得33株疑似病原菌菌株,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均为金银花白粉病致病菌,其中代表性菌株BF1的形态特征与忍冬叉丝壳菌(Erysiphe lonicerae var. lonicerae)相似,且其ITS序列聚类分析显示与E. lonicerae var. lonicerae ITS序列聚为一类。菌株BF1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菌株BF1最适孢子萌发温度为24~26℃,最适致病温度为24℃。防治药剂筛选试验结果显示,室内条件下1%多抗霉素、30%吡唑醚菌酯、5%已唑醇和0.3%四霉素对菌株BF1分生孢子萌发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EC50分别为0.3454、0.4347、0.5369和0.6315 g/L;温室条件下1%多抗霉素、30%吡唑醚菌酯、5%已唑醇和0.3%四霉素对金银花白粉病均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第2次药后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8.53%、86.40%、84.00%和89.60%。【结论】引起贵州省铜仁市和遵义市金银花白粉病的病原菌为忍冬叉丝壳菌。0.3%四霉素水剂、1%多抗霉素水剂、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和5%己唑醇乳剂能有效防控金银花白粉病,可在金银花生产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