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利用研究区水化学、同位素和地温场数据,分析浅层地下冷水、地表水和地热水的水化学特征、地热水的补给来源和年龄,估算地热水的热储温度、冷水混入比例和循环深度。结果表明:高峰地热田地热水为溶滤型陆相沉积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补给高程介于1 133~1 215.8m之间。热源为大地热流,大气降水入渗沿断裂带深循环运移,在大地热流背景下,不断被加热,形成高温地热水,赋存于裂隙发育的构造破碎带,热储沿断裂带展布,呈带状。地热水主要在F1、F2断裂带交汇处附近沿断裂作垂向上涌。在上涌的过程中混入冷水而降温,以自流热水井或热泉的形式排泄于地表。地热水的水化学类型有Cl-Na型、Cl·HCO3-Na型和Cl·HCO3·SO4-Na型;地热水中Cl-和Na+含量最高,反映其具有深部高温热水来源的特征;热水中的Sr、Na+、Li+、Mg2+、Br、K+与Cl-具有显著相关性,说明了Sr、Na+、Li+、Mg2+、Br、K+与Cl-具有相同的来源。热水中偏硅酸和氟含量均达到理疗热矿水水质标准,称为氟硅理疗热矿水。地热水样品3H含量小于2TU,属于1953年以前形成的“古水”,14C测年测定年龄介于9 530~10 830 a之间,利用Vogel校正模型得出14C测年校正年龄介于8 462~9 802 a之间。利用硅-焓模型图解法分析得出地热水中混入冷水比例为0.82。利用多矿物平衡图解法、SiO2地热温标法估算地热水的热储温度为154℃地热水的循环深度为3 705 m。通过地温场特征分析,得出测温曲线斜率突变处构造裂隙发育,岩性破碎,透水性好,为良好的热储场所,对流活动较恒温段强烈,高峰地热田属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